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中国画改造”名义的水墨画的现代性,试图将水墨画在保留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吸收欧洲写实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的表现方法。“再造”意味着从题材到画法都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变。题材方面,从陈师曾到徐悲鸿于二、三十年代在人物画中引入了现代形象及素描、速写的形式,傅抱石等人于五、六十年代在山水画中引入公路、水电站等工业社会的景观。1980年代后期的新水墨兴起了抽象主义,受到抽象艺术以及表现主义的影响,将水墨画的现代化推向更激进的方式。
1987年,在国内正值酝酿更为激进的现代派水墨之际,杜之韦远赴美国,与即将兴起的新潮流背道而去,却因此踏上了一条孤独而极具个人风格的水墨再造之途。
他在美国被激发了色彩的冲动。水墨画素有青绿山水的重彩传统,但自宋以后,文人的色彩观以淡雅为上,至现代受印象派的冲击,才由林风眠、张大千重拾重彩。这次变革将其原有的山水画题作了一次风格上的大转换,由于在材料上使用丙烯与水墨的宣纸、皮纸的结合,因而不再可能像纯粹的水墨画用微妙的笔触表现物象。
但他旅美时期真正的绘画变革,则始于“大峡谷”系列。这个系列重新回归了水墨画,在杜之韦笔下的“大峡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诗学视角。神秘的偏蓝色调的白色光雾弥漫在被围合的虚空中,并像云烟一样向上蔓延。山体的侧面是一种浓郁的暖褐色调。画面视点经常是一山越过一山直至天际线的遥望视角,起伏而横展的水平山脊有节奏的一排排向远方铺开,直至天际。
在以往的绘画中,杜之韦一直隐藏其良好的书法训练,以避免使绘画倾向一种传统的书写为主的笔线语言。杜之韦的绘画探索,大部分亦在中国画的自然类象与西画的抽象主义之间摆动。但他以峡谷局部的图像结构开始的画面更为简化,实际上走出了自然与抽象的关系,切换为自然与书法的关系。
1995年后,杜之韦开始将外在实象逐渐看淡,回到中国水墨、书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