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今日电 (驻京记者 鲁明)近1个半月以来,全球先后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4次集中发生在过去8天。全球强震是否会影响中国大陆?在昨天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分析称,强震连发确有增强中国大陆内部应力的积累,但短期来看,没有可信的统计数据说明马上会触发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
全球进入“活跃时段”
今年3月份以来,全球7级地震多发:近1个半月内先后有,3月2日苏门答腊(7.8级)、4月10日阿富汗(7.1级)、4月13日缅甸(7.2级)、4月16日日本九州(7.3级)、4月17日厄瓜多尔(7.5级)等5次7级以上地震。这些地震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西两端及环太平洋地震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说,事实上,2004年至今的十几年内,全球地震活动格局发生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全球进入一个8级以上巨大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
据介绍,近十几年地震活动的特征与上世纪上半叶地震活动特征相类似,有很多8级以上的地震发生。而在上世纪下半段,即1964年以后至2004年,全球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频次明显减少。潘怀文说,从这一基本活动特征来看,2004年以来我们一直处于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并且“相对活跃的时段”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短期内关联度不大
4月10日以来的8天时间内,阿富汗、缅甸、日本九州、厄瓜多尔连续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潘怀文介绍,自1900年以来8天之内发生4次7级以上地震的情况曾出现过37次,只有3次在这种状况出现后的3个月内中国大陆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
“这就表明,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密集活动,和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之间关联程度不大,发生率不到1/10,是一种相对较少的对应关系。”潘怀文说,上述发生在中国大陆周边的地震活动,确实体现出中国大陆周边的板块构造运动是比较强烈的。也就意味着,中国大陆内部的应力积累在增强,这将对未来的地震活动形势造成影响。
6月起防震标准提高
蒋海昆说,地震减灾,预报是一个有效手段,但并非全部。在暂未实现有效临震预报的情况下,增强建筑抗震能力至关重要。今年6月1日,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将正式启用,该图将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据了解,新标准有两个变化:一是取消了不设防地区,二是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