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非法客运,难就难在取证。虽然2014年8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办法》将录音、视频资料纳入证据范畴,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是直接证据,仍然很容易被推翻。”谈起这些年打击非法客运之难,朱艳和同事们都感到无奈。
专职“黑车”司机在减少
朱艳的同事陆俊,从事打击非法客运已经有20个年头,在他眼中,这些年,随着打击和收编力度的加大,专职从事非法客运的驾驶员从以前的急剧增加到现在的慢慢减少,已经呈逐年下降趋势。“现在从事‘黑车’运营的,大多是外来人员,近年来我们查处的非法客运驾驶员中,非本市户籍的占到了八到九成。”陆俊告诉记者,相比之下,本市从事非法客运的人员,大多并不把这个当做主业,而多是在工作之余赚外快的短期行为。
正因如此,近年来暴力抗法事件也在增多。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是兼职做“黑车”生意,原本有正当职业,按照现在的规定,抓到“黑车”司机不但要罚款,还要扣证,这对原本依赖驾驶证从事本职工作的人影响非常大,很可能丢掉工作,因此他们的反抗也特别激烈。“去年奉贤海湾地区就发生过一个‘黑车’司机用车钥匙去戳执法人员眼睛的暴力事件,幸好躲避及时,没有戳中眼睛,但那位执法人员眼下面还是缝了5针。”据陆俊透露,现在抓“黑车”司机,车辆冲撞执法人员的也呈上升趋势。“很多时候,他们为了逃脱,对交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闯红灯,超速,乱变道,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但在陆俊看来,这一切都比不上取证难。
取证已成为最大的难题
说起非法客运的取证,不得不谈及2009年的“钓鱼执法”事件。“事件发生后,取证变得非常难。大多数乘客选择乘‘黑车’时,本身就是对它认可的,加上害怕打击报复,很少有人愿意出来作证。有的甚至会为‘黑车’司机作证。”朱艳表示,虽然2014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办法》规定,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证人证言以及检查笔录等,可以作为认定非法客运的证据,这为突破取证难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但却缺少具体的操作办法。
按照最初的设想,比如在交通枢纽旁边都有视频录像,通过视频录像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行为手势,其他当事人或者执法人员在询问过程中,可能有一点语言的录音,执法部门将这几个证据形成一个证据链,证明当事人存在违法的事实。但很多时候,这过于理想化,由于拍摄的视频资料只有上车画面,没有下车时交易的画面,乘客又不愿作证,这些只能作为间接证据,一旦发生行政诉讼,法院往往会将其作为瑕疵证据,不予采纳。
正因如此,尽管朱艳、陆俊他们这些年办了大量案件,但能立案的只有一半,这一半中,也有相当数量最终不能认定。而一旦发生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将牵扯大量执法力量。“就拿我们奉贤来说,一线执法人员不满20人,一起案子要翻案,就至少要牵扯3-4个人在里面,对我们工作的影响非常大。”
用交通整治打击“黑车”
在陆俊看来,现在正在进行的交通大整治,是打击“黑车”压缩其生存空间的好契机。“按照规定,现在交警对‘黑车’司机可以扣证3-6个月。这个有很大震慑力,但我们认为,最好能把这种处罚前置。那样的话对‘黑车’司机打击更大。”
据陆俊介绍,非法客运为了招揽生意,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违法停车,以前这种违法可能只是200块罚款,不扣分,现在在交通大整治期间,不但加大了对违法停车的执法力度,而且很多路段被漆画了黄线,一旦“黑车”司机坐在里面违法停靠,就是违反禁令,不但要罚200元,还要扣3分。“这种扣分,对黑车司机来说更加可怕,因为交通违法行为远比非法运营容易认定,分一扣完,他们就无法上路了,这其实是更大的违法成本。”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