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饰中心的记忆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首流行的歌谣,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国内服装界占据着中心地位。当时的上海无疑是“时髦”的代名词,国内服饰流行中心的地位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
服饰中心、时尚之首的上海是如何成形的?缘于独特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上海人受礼教传统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快体现在服装上,既保留了本土元素,又借鉴西方不断创新。一衣一扣,迅速为全国仿效。
近代上海妇女普遍穿着旗袍,但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逐渐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且不断创新与不断变化。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是当时全国的纺织基地也是服饰中心。那个年代,上海服饰简洁、朴素、平实。男装以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为主。女装以袄裙居多。衣式悉用对襟、窄袖;服装色彩以蓝灰色为时尚。上世纪60年代中期,草绿色军服在民间大为流行,不分男女都喜欢穿军服。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三粒钮式西装领便服和百褶裙,是当时上海女性的时髦形象。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妇女服饰流行在现代中国服饰史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服装廓形“V”形出现,“蝙蝠袖”开始流行,整体着装出现女装男性化倾向。那时,几乎每年都在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推出上海时装展销会。
海派时尚何日回归
上海服饰中心的地位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动摇。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教授刘晓刚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力从50多万人直降至2万人,遍布市区的纺织厂、服装厂消失殆尽,一批老字号服装品牌淡出人们的记忆。与此同时,广东及江浙地区的服装产业迅速崛起,逐渐占据了市场话语权。
时下,当上海再建“时尚之都”,欲与纽约、伦敦、巴黎、米兰国际四大时尚之都一争天下时,已面临巨大的挑战。刘晓刚认为,当务之急是重振海派服饰文化。
东华大学自2013年4月起,每年4月、10月与纽约等城市同步发布“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缺少时尚主张的盲目跟随,是中国品牌成长的大忌,自主服装品牌要在时尚价值链上占有高端效应,必须根植本土文化,在价值观引领上抓住话语权。”刘晓刚说,“只有通过形成和完善海派时尚理论观点,汇聚和培养国际一流的时尚人才和时尚资源,才能带动上海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是上海回归服饰中心的前提,也是中国服装时尚品牌做大做强的基础。”据介绍,作为上海市“时尚之都”“设计之都”重点项目之一,东华大学今年将连续第七次、第八次发布海派时尚流行趋势。
打开一本厚厚的“海派时尚”流行趋势,200多套时装,石库门、苏州河、外滩等上海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间凝聚了许多上海服装设计师的心血。不过,刘晓刚坦言,国内服装企业接受海派时尚的还不多,“因为它们都在外地,国内企业大多喜欢仿效欧美流行,短、平、快,快速获取收益。”
刘晓刚指出,东华大学在纺织、服装设计拥有鲜明的优势,但高校的设计室如同实验室一样,科研成果要走市场,仍有相当的距离,一方面,海派时尚的设计要全面推广,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非学校一家所能承担;另一方面,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仍是薄弱环节。刘晓刚同时透露,当下国际时尚品牌已采用全球化采购模式,设计可以与生产、销售分离。但国内服装企业则不同,一般仍主要采用自己的设计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海派时尚很难融入这些企业。
重塑可能需数十年
尽管困难重重,但刘晓刚表示,海派时尚流行趋势慢慢地正在进入国内企业的视线,“从拿去几套,到拿去几十套,数字上的变化就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他同时认为,海派服饰文化振兴并非复古,而是意味着更多创新,符合当下潮流。
东华服装学院博士顾雯向记者展示了2017流行趋势发布中的一个新海派主题,名为“我的城市,我的游乐场”,在男女装中,电子游戏中经典的人物形象、图标、幽默的标语口号、电子游戏手柄等都被反复运用。顾雯说,“经典与潮流并存,我们相信,海派时尚会为更多人所接受。”
“东华大学在纺织、设计、材料等领域有着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势必在推进我国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有所担当。”东华副校长刘春红表示,学校将通过资源整合和多元协同,致力于形成和发展“海派时尚”理论学派,以国际一流的时尚人才和时尚资源带动上海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塑造上海时尚的头脑和时尚产业的策源地,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有力臂膀。
当年轻男女漫步商店,触目可见是的“巴黎设计”、“意大利设计”,何时让海派时尚、上海设计重新回归?刘晓刚告诉记者,服装文化的重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可能会经历数十年,设计师现在所做的,正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将来才来积聚成为改变市场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