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灯花《不妨就近看病》一文,深感作者的愿望是良好的,其个人“就近看病”的实践也是有成效的,但要使“就近看病”成为广大病患尤其是老年病人的生活准则,那还须增配一定的配套措施。
有位老年朋友丹毒症发作,原想就近吊针,可惜被社区医院医生挡在门外,说:“这里的青霉素质量差,我们医生自己用青霉素,也要到大医院去配呢!”有位老人半夜小便不通,到某三甲医院急诊配得“翁沥通”,服用后小便通了。两周后此药用完就近到社区医院续配此药,答曰没有此药,给予他药,小便又不通了。遗憾的是,这两个不仅是个例,相当普通的情况是:已在大医院确诊的病人到社区医院配不到合适的药品不得不再去大医院。
其实,这类矛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到大医院配的药并不都是什么稀缺的进口药品,青霉素国内很多药厂都有生产,“翁沥通”来自石家庄。现在大医院专家都到基层服务了,为什么价廉效高的药品不能来到基层为民服务呢? 无须讳言,社区医院确难以治疗许多重症恶疾,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短板。若有比较严重的病,或者突发高烧之类,还是要上三甲医院。要真正放心地“就近看病”,基层医院还须事先做好抢救技术训练,备妥抢救器械药品。服务百姓,以百姓需求为工作导向。补短板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