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国际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切尔诺贝利废墟前的另类自拍
齐旭
  30年过去了,沦为“死城”的切尔诺贝利却并没有真的死气沉沉。如今的切尔诺贝利,已经开始成为旅游的新热点。根据禁区管理方的统计,2015年,一共有16384名游客从84个国家来到这里。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用相机或手机将这片土地上透出的恐怖气息传递出去,提醒世人牢记这场事故。

  近日,《明镜周刊》的记者也参加了这样的黑色之旅。然而,相比起切尔诺贝利事故留下的灾难印记,这一趟旅行因为一些游客充满“黑色幽默”的自拍成了更大的一场“灾难”。

  “这里相当病态,我喜欢另类的经历。”一名20岁出头、衣冠楚楚的德国游客在一堆废墟前拍了几张自拍。而凯蒂是一名年轻的美国游客。身为教师的她祖辈就来自乌克兰,自小长辈们就告诉了凯蒂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请给我一张票。”凯蒂站在废弃的摩天轮售票口前,笑嘻嘻地对玩伴说,并假装拿到了一张门票。旁边的游客则将这一出诡异的戏拍成视频。而凯蒂则将这段疯狂的小视频发给亲戚朋友。在这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欢呼雀跃、搔首弄姿拍照的年轻游客。出生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他们,热衷于将照片、小视频分享到社交媒体,并期盼获得友人点赞。

  但在网络上引发话题的往往正是这些自拍,甚至这种“另类”的留念方式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流行,在世界各地有愈演愈烈之势:英国护士与濒死病人合照,澳大利亚民众在劫持人质现场留影,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丹麦首相施密特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追悼会上合影……不分场合地微笑自拍,招来媒体和网友的批评。

  有人争辩说,媒体和网友太“玻璃心”,这种自拍没碍着别人,有何不可。凯蒂用笑脸与废墟打造的对比强烈的“诡异出演”就赢得了小伙伴的笑声,他们甚至觉得这样做“太酷了”。他们抑或是会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没错,人们不是天天都能碰到灾难废墟、葬礼之类的现场。但“机会难得”、“风靡全球”,并不意味着能为人接受。在很多人看来,在不恰当的场地上演的这出“戏”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不是一种恰当的社交方式。就像凯蒂的祖父母评价的:“太疯狂,太蠢了。”甚至,这根本不能用“另类”“猎奇”这么个中性的词来形容,喜欢这样的“另类”才是一种病态吧。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中死去的人们也并不想后人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吧。

  在恰当的时间、场合做恰当的事。愿你的朋友圈中,少一些这种不恰当的留念吧。

  本报记者 齐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生态长江纪实特别报道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家装之窗
   第A25版:家装之窗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公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版面名称/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新民法谭
   第B09版:大虹桥专刊
   第B10版:大虹桥
   第B11版:大虹桥
   第B12版:大虹桥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人物
   第C03版:潮事
   第C04版:摩登
美高校“中国化”:有人欢喜有人忧
韩国推出相关法律 规范医疗旅游市场
韩国“月子中心”安全隐患颇多
7种急救手术 死亡风险最高
切尔诺贝利废墟前的另类自拍
英成第二大人民币 离岸结算中心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A19切尔诺贝利废墟前的另类自拍 2016-04-29 2 2016年04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