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中国 “原子弹之父”美誉的钱三强早年留学法国,师从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人。他与妻子何泽慧院士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钱三强出身在江南望族,为钱武肃王33世孙,其父钱玄同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曾兼任《新青年》杂志编委,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都是经由他的约请而刊登的。其子钱思进,为北京大学教授、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首席科学家。钱三强三代成就卓著,家教有方,传家有道。
为居里夫人嘱咐
1964年10月16日,对中国人民而言是值得纪念的日子,50年多前的这一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核大国。导师居里夫人曾嘱咐:原子弹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国要保家卫国,必须拥有原子弹。
钱三强193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巴黎大学物理学院,被居里夫妇选为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生。其间最为突出的成就是,他和夫人何泽慧发现了原子核具有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为人类利用核能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西方媒体用这样的题目“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予以称赞。法国科学院授予了钱三强法国物理学奖。
钱三强永远不会忘记,他为了建设自己的祖国,实现父亲的“学以致用”的教导才出国的。他说祖国再穷,是自己的。1948年初,他与夫人何泽慧商议:决计回到祖国,报效国家。钱三强回归祖国的决心感动了居里夫妇。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妇在他的鉴定书上写道:“由我们指导工作的人中,钱三强最优秀。”钱三强的名字被书写在居里实验室的墙上。居里夫妇在家宴请钱三强和何泽慧,把酒话别,并把当时保密的重要数据告诉了钱三强,还将一些放射性材料及放射源让钱三强带走。
1953年1月15日,钱三强向毛泽东、周恩来等面述了中国发展原子弹的可行性,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从此起步。1955年,在周总理领导下,国家编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报告,调集了几百名各门类科学家参加编制规划工作,还邀请了16名苏联各学科的科学家来华指导。当时科学家对搞“两弹一星”众说纷纭。后被周总理称为“三钱”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面对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民族兴亡为己任,力排众议,以其远见卓识,斩钉截铁回答:中国必须拥有“两弹一星”,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元勋的肯定,陈毅元帅还留下惊世骇俗的名言:“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钱玄同开明家教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和北京大学教授。由于接受了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他竭力主张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与陈独秀、胡适等一批思想进步的教授一起,投入新文化运动。钱玄同先生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和满腔追求真理的精神,在钱三强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了根。
钱三强7岁的时候,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钱玄同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他带着钱三强参加了游行。父亲的言传身教在钱三强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钱玄同把他送进了由蔡元培、李石曾等北大教授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读书。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不但在社会上,向旧文化无情地冲击,在家庭里,也常向儿子钱三强灌输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他说:“对于社会改革要有热情,时代是往前进的,你们学了知识技能就要去改造社会。”钱玄同对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一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
钱玄同形容幼年时自己为“少遭纲伦之厄”,3岁时,就要站在其父的书桌前一条一条地背诵《尔雅》,站立时间长了,两条稚嫩的腿僵直得不能挪步。钱玄同10岁时不仅读完了“五经”,连《史记》《汉书》也背得滚瓜烂熟,在乡里有“神童”之誉。由此,钱玄同吃够了苦头,未老先衰,中年后走路已不便,所以做了父亲的钱玄同对孩子不再要求苦读经书,苦练书法,让孩子接受文学革命的激进主张,把文言文视为“死文字”,白话文是文学正宗,完全让孩子自由阅读、快乐成长,因而他放弃了对孩子的文言和书法教育,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钱玄同晚年也有后悔,积极倡导国学。钱三强在回忆其父钱玄同时,也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优点和缺点在一个人身上常常是同时存在的,因情况条件不同,会表现得结果不一样,这也是辩证法。”
钱三强传家有道
钱三强与上海有着特殊的缘分,钱思进曾告诉我:父母都是江南人,喜爱上海,当年父亲为试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先后多次往返沪京两地,在上海冶金所组织进行原子弹核心技术铀分离膜的攻关协调,当时这方面资料很少,加上苏联专家技术封锁,困难可想而知。上海科研人员发扬主人翁精神,以极大的创造热情,攻坚克难,取得重大突破,为原子弹试制成功立下汗马功劳,这给父亲留下了深刻印象。
钱思进和我几次共同在临安钱王陵祭祖,我们都是下乡插队知青,有共同的经历和语言,成为了好朋友。他告诉我:“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抓得很紧。我和两个姐姐上小学时都是住校的,每逢周末,有些领导干部的孩子是乘父母的办公用车回家的,父亲不这样做。我小学四年级时,一天父亲在下班后路过学校时用车把我捎回家,这让我喜出望外,可能父亲发现了我的这种苗头,从那以后再也没来接过我。上中学以前钱思进穿的衣服大部分是两个姐姐穿过的,有不少裤子还是女裤改的。”
“文革”中钱思进单独在山西绛县一个小村庄里插队。钱三强夫妇每月工资收入比较高,可他们对孩子生活上的要求却很严格。1968年,他在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难,写信向父母诉苦。钱三强回信教育儿子:“你大了,不能总依靠父母,要独立生活,学会自己走路。”插队期间父母给他的信有100多封。“正是父母耐心地启发教育我,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一点一滴地纠正着我在人生之路中出现的种种偏差,我才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钱思进还保留着父亲的绝大多数信件,信大都由父亲执笔,而母亲总会在后面附上几句叮嘱的话,每封信的署名都是父母两个人,让他一看到信就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温暖感觉。钱思进最难忘的是父亲在1971年10月3日从干校给他的回信中写道,“做什么就好好地去做,希望你终生守着这条准则”,并写道:“我这一生也无其他长处,也只有‘做什么就好好地去做’这一条”。“这么多年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想到父母的这些教诲。”钱思进谨遵父亲的教诲,在农村不管每天劳动多累,发愤学习,坚持在小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78年,终于通过考试,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钱三强的三代以天下为己任,践行《钱氏家训》,不失钱氏家风,“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则谋之。”钱三强家教是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选自2015年第6期《劳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