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的催促
60岁才开始写长篇,事发突然。吴亮说:“鬼知道我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是怎么产生的,真的只是一种冲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亮曾经写过几篇小说,“写着玩的,一个故事,甚至是做了一个梦,我就写成了短篇”。一万多字,两小时就能写完。发表在1986年3月号《上海文学》上的《小说二篇》,发表在1991年《收获》第2期上的《吉姆四号》,都属此列。
当然,确实有人在他后面推了一把,而这个人恰巧就是“过来人”金宇澄。吴亮还记得,去年8月26日,金宇澄到他办公室来玩,又说“吴亮,你写小说啊”。老金以前也讲过这话,催他写个回忆录或是虚构作品,但这一回吴亮动心了。“金宇澄60岁这一年拿出了《繁花》。我想,原来60岁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我也60岁了,有空我也要写一本书。”
写作时的沉迷
小说开头第一句是“邦斯舅舅回到溧阳路麦加里的那年已经六十五岁了。”
这个人物的取名,出自吴亮向法国文豪巴尔扎克致敬——《邦斯舅舅》是巴尔扎克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而小说主人公,上海上世纪70年代一个少年闲逛者,吴亮为他取名阿诺。“阿,就是第一个元音a,诺嘛,诺诺,不善表达之意,敏感,胆怯,又有诺言之隐喻……这是事后赋予,当时是信手拈来。”
吴亮在网上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写作。起初并不知道会写出什么。“东一枪、西一枪,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我把这个气氛先营造出来,后来出现人物了,慢慢地,人物、家庭关系,还要捏造更多人物,他们站起来了,开始活动,他们有欲望,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了。”
让人陌生的“隆巴耶”频频亮相“弄堂网”,他每天都写几段,他天马行空,他好像在怀旧,他被网友注意上了……“隆巴耶”正是吴亮的笔名。从单位下班出来等车,吴亮脑子里想的全是小说的事情。“有人跟我讲话,我很分裂,完全灵魂出窍了。每天写这些人物,又想写完,又不想写完,每写一节后他们还是跟着我,我不得不继续想象他们今天又发生什么事情了?就是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这样一整个氛围。”到了后来,有许多次,写了一个段落就有发低烧的症状,用体温表测试体温却完全正常……此种状况,吴亮说,“何止是愉悦”。
五个月时间,吴亮写成了。起初的题目是《昨天不再来》,写下去又变成几个人躲躲闪闪,所以又改为《无处藏身》,当时根本不知道最后会叫《朝霞》。小说最后的定名取自哲学家尼采的著作《朝霞》——“还有无数朝霞,尚未点亮我们天空。”
明明是昔日往事,为何谓之朝霞?或许这样一段话可以解释——吴亮说,“写作这样的小说很容易让人怀旧,我无意识地展示这种指向过去的怀旧,我的读者仿佛不是当代的年轻人,而是半个世纪前的年轻人,我愿意将他们停格在我的小说尾声,停格在我这个文本当下,他们的面容、行止、姿态、期盼与忧伤统统凝固在其中,永远在场,不被遗忘,不被抹去……”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