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静安区江宁路的设计共和旗舰店,犹如一座设计历史博物馆,展示售卖的商品中大师级经典椅子作品为数不少。迈克·索耐特(Michael Thonet)的Thonet14号椅子兼具便携性和舒适性,不断被复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罗那椅,将包豪斯“少即是多”的信条发挥到了极致,至今仍畅销不衰。丹麦巨匠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的圆椅,数十年来一直都是室内空间的常见风景。
“设计一把椅子的难度不亚于设计一座摩天大楼”,这条铁律对大师们来说似乎不能成立。不过,这其中,有一把椅子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其实,它由共用一个扶手的两张椅子构成。一个美妙的曲线弧度,为两个并排端坐的人留出了一点距离。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Antonio Gaudi)用他敏锐的空间洞察力和高超的设计手段,勾勒出 Casa Calvet扶手椅,为人们示范了用曲线在椅子之间玩转空间魔法的高技。
“经典坐具设计看多了,你就会发现,有型、舒适只是成功设计的必要条件。设计师如何在逼仄的空间中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让人们在亲密互动的同时恰到好处的保持距离感,这也是个大挑战。”沪上知名设计师陈燕飞举了一个例子,不止是高迪的设计,在经典的明式家具中,罗汉床与其塌上的茶几也构成了一组“颇有默契”的分寸感组合。“坐在罗汉床上的两人,进可攻,退可守,要说亲密的体己话,要不尴尬地疏离,就着罗汉床和茶几掌握肢体语言即可,总有回旋余地。”
而反观另一款出自瑞典设计师之手的Frankfurter长椅,顿时会哭笑不得之感。椅背曲线的走向暗示,将沟通的双方“禁锢”在狭小的座椅空间里。若非是有特殊的需求,否则这样的长椅绝不会让人的心理感到舒适。刻意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Frankfurter长椅更像是设计师自导自演的一场恶作剧。
事实上,无论人们有多么亲密,作为独立个体,彼此之间总应该有留白。而如何利用坐具的空间限定,帮助使用者在互动过程中把握分寸,一直是古今中外家具匠人和设计师乐于探索的命题。
如今,愈来愈多设计师开始效仿当年的高迪,用一条玲珑的曲线,在亲密和距离之间展开一场分寸的游戏。
一根曲线的空间魔术
板凳作为古老的中式家具,从古至今历来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不过,现在,都市人的住房环境、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板凳因此逐渐淡出了都市人的视野,只有在乡村能觅得其踪影。而要让板凳重回归现代都市,设计师必须对其进行一番改造。近几年来,旨在令老工艺焕发活力,发起“羊舍造物”的设计师杨明洁就萌生了这样的念头。
“一个平板和四条腿,板凳设计简洁,再造的可塑性非常强,甚至超出了我们原本的预期。”杨明洁很快找到了设计再造的思路,他试着为板凳加了一条椅背曲线,使其摇身一变,成为一张两人错位而坐的椅子。改造设计并不复杂,但原本朴实的板凳却因此增加了一点现代趣味。无论是出现在两人世界的小公寓,还是亮相于公共空间的一角供人休憩,像变魔术一般长出一道曲线的板凳,在哪里都是一道新风景。“板凳上的风景”也由此得名。
对复刻明式家具情有独钟的设计师邵凡,则在软塌上做起了分寸感的文章。因为喜欢古典家具,邵凡对探究和复原古人生活方式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平日的居家生活中,他喜欢铺一条软塌,和朋友一起盘腿席地而坐,悠然泡一盅岩茶,看着水雾袅袅在眼球升腾。云卷云舒的复古生活的确让他的身心得到放松。不过,时间久了,他也发现,和朋友亲昵切磋时,最好还有一件物什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保持那么一丁点儿的距离。“古代家具中运用曲线分隔空间的例子并不多,但好在很多设计有共通性。”一番搜寻,邵凡将目光投向了明式圈椅的线条。从中获得灵感的邵凡,将这根线条进行了反方向对称式的延长,为席地而坐的人们量身定制了一款“凭几”。蹄形三角足构成了稳定的支撑,上脑与扶手整体呈现优雅饱满的半圆,“凭几”只让人们靠着那一尾曲线错位而坐,却已经悄然让人们在亲密和得体之间进退自如。
不止是国内原创设计圈,国外的设计师同样也将曲线游戏玩转得风生水起。克罗地亚设计师扎荣·苏吉科(Zoran Sunjic)捉刀“对话”双人座椅时,从一根曲线的原型出发,将线条做成了立体螺旋的形式。这就是“对话”最初的模样。在经过多次润色和修改之后,“对话”凭借绚丽多变的色彩和独特的螺旋曲线造型,一时之间成了设计圈风头无二的“网红”。
迂回、错位,螺旋,一根曲线能在方寸之间花样百出,这场空间的分寸游戏让诸多设计师玩得不亦乐乎,成为设计圈内不可忽略的风潮之一。
分寸之外另有收获
“一条曲线的存在,不但能让使用者自如把握交往分寸,也让家具本身传递出显得轻松活泼的生活趣味。”办公家居品牌Steelcase负责人吉尔·莫切瑞(Gale Moutrey)坦言,不只是日常家居,在办公家具设计上,一条纤和有度的曲线就能让独立与协作这对职场矛盾变得不再那么不可调和。
经过数年的全球范围办公室调查,吉尔的团队近日发布了《敬业度与全球办公场所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赋予员工对办公场所的选择和控制权,有助于提升员工敬业度。”尤其,移动办公设备的增多,为员工拥有这种选择和控制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设计师只要能在办公坐具设计下点功夫,帮助使用者拿捏和同事之间的距离和分寸感,随时在独立与协作之间切换模式,就很有可能大幅提供工作效率。”
一些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室已经率先启用了这类家具设计。比如,设计师马库斯·麦克纳(Markus McKenna)打造的Brody系列办公沙发,就设这样一道曲线隔板。利用这种可以灵活调节的移动曲线隔板作为屏障,使用者可以自行调节在公共办公环境中的曝光度。在两人协作办公的模式中,这种这条可调节的曲线,让使用者可以随时互动,瞬间又恢复到互不干扰状态,各自展开工作。
美国康奈尔大学人体工程学教授艾伦·赫奇(Alan Hedge)认为,曲线打造的半包围空间,可以让使用者在纷扰的办公环境中,以放松的状态集中精神,激发大脑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这道曲线不仅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也可以承载更多历史和文化元素。
在日本长大的巴黎设计师娜达·德伯斯(Nada Debs),擅长从异域风情中寻找灵感。去年,去中东旅行时,她受到阿拉伯当地传统家具设计的启发,为公共图书馆打造了一款阿拉伯椅(Arabesque Chair)。同样是用曲线造就了交背而坐,娜达邀请日本工匠在椅背上手工雕琢东方纹案的镂空孔格。作为屏障的曲线,既有阿拉伯传统家具的影子,又饱含了手工艺人古老的匠心。
实际上,设计师热衷于用曲线开展一场空间游戏,既是市场所需,也因为充满机巧设计,容易博得大众眼球和注意力。这些椅子都在口碑和销量上都获得了不俗战绩。不过,有人在这场游戏之中似乎玩得过火了。在为某广场设计公共座椅时,设计新锐周尼华(Cho Neulhae)和金洁波(Jaebeom Jeong)突发奇想,制作了一批名为“Swingers”的跷跷椅。同样是在曲线上做文章,试图在紧凑的空间里为陌生人创造合适的距离感,跷跷椅却被网友戏称为“艳遇神器”。素未谋面的两个陌生人一旦坐上跷跷椅,就开始一场无休止的跷跷板游戏,是惊喜还是惊吓,只有试过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