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一缕风,一场雨,一张咖啡桌
~~~一缕风,一场雨,一张咖啡桌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声音打造一个机械外壳
一缕风,一场雨,一张咖啡桌
陈培榛
■ “滴答答,”乐音传来,弦乐器上的滑轮开始随着乐声高低上下滑动
■ 王仲堃和林维源正在筹措新项目“机械管风琴计划”
  陈培榛/文

  上海金桥国际商业广场中面积巨大的下沉式广场,一场关于声音的“演出”即将开始。“噪咖事务所”创始人,也就是这场“演出”的主理人王仲堃的面前,已经布满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粗黑的电线以及调音箱。“我跟它们还不熟,所以只能在现场尽快熟悉它们。”王仲堃忙着低头调试,无暇抬头观察坐满阶梯,翘首以盼的观众。

  在王仲堃正式启动这个光谱66声光电多媒体装置之前,这些观众中的大部分人可能还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这个下沉式广场三面环绕的66组高1.5米的自动机械单弦乐器,构成的新奇空间,已经足够让他们停下脚步驻足观看。“滴答答,”乐音传来,弦乐器上的滑轮开始随着乐声高低上下滑动,乐器的光线亦随音乐变化,声、光、电三种维度在下沉式的广场内形成可视的流动乐谱,洁白明亮的空间之中,丰富的光晕色彩不断变化,炫目的视觉奇观就此诞生。

  “这就成功了,结果那么容易,过程很芜杂也很困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仲堃和“噪咖事务所”的技术总监林维源,带领着40多人,为这个名为“光谱66”的装饰鏖战200多天。“从观察下沉式广场的空间格局和出现在这里的人群开始,到制作机械装饰,请音乐人来帮忙配乐,才有了今天的这个结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仲堃和林维源偶尔也会露出宅男的羞涩。

  迄今为止,“噪咖事务所”设计的作品都与声音和机械有关,有趣的造型和出乎人意料之外的声音表达方式,让“噪咖”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已成为中国台湾声音艺术设计领域的活跃团体。

  声音、时间和动力

  用王仲堃和林维源的话来说,光谱66是被一点点修改出来的。装置的设计方案初稿,在他们看到下沉式广场的空间设定后很快就被画了出来。不过,彼时,声光电和乐音的结合还没那么紧密,所以,修改过程也成了“噪咖”团队第二次寻找灵感的过程。

  驻扎在商场修改装置的很多个下午,林维源都记得:“每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这里都有大量的小孩和家长出现。孩子们聚在一块嬉闹,家长就坐在一边的台阶上。”出于好奇,他们就跑去一个个询问家长,最希望在广场里看到什么?每个家长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不过,他们听到最多的是孩子们听到广场播放音乐,就会跟着跳舞,特别开心。

  “我也记得,小时候,每次商场准点报时,玩偶会从墙壁上弹出,绕行一圈后点亮霓虹灯,音乐响起,喷泉涌动,周围小孩子都会为这一刻期待好久。”“田野调查”和儿时的记忆,重新触发了王仲堃和林维源的灵感,他们决定用最新的感应技术丰富光谱66的表现力。而要作品成为人们记忆的凭证,就需要让它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产生一些令人惊喜的小变化。在这一点上,王仲堃对人们的心理了如指掌:“人们在想到这件东西的时候,很可能会想:要不要回去看看它有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噪咖”请程序员为“光谱66”设计了开放的程序。按照王仲堃的的说法,他们编写的是一个能够随外界环境变化而自动谱写新乐曲的程序。“新的音乐不会难听,因为它以十二平均律为基准编成悦耳的曲目。”实际上,作为金桥国际的永久性装置,王仲堃打算继续开发光谱66的“潜力”。“我们希望它不仅和人,还能和周围的太阳、风、空气都产生联系”。

  实际上,直到光谱66亮相,很多人仍然难以说清楚王仲堃和他的“噪咖”到底是干什么的。而王仲堃已经习惯了旁人的不解。“做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不如走少有人走的道路。”按照王仲堃的话来说,他从小就对会动的东西表现出兴趣浓厚。当他考取台北艺术大学念雕塑系时,惊喜地发现,雕塑里恰好有一个新兴的门类叫“动力艺术”——即运动开始的时候产生时间性,伴随而来的还有噪音声响。“声音瞬时充满空间的穿透力有着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在摸索与创作中,王仲堃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发现声音和雕塑的相似性——都需要空间感,“雕塑内敛于形体,声音则分布整个空间,且能强力介入感官。”“动力艺术”不断处于变化中的状态,让王仲堃感到无比兴奋,这个门类与他的爱好一拍即合,“我感觉到自己终于找到兴趣所在和人生目标了。”果然,此后,他的所有作品也都与“声音”和“运动”有关。

  只做有趣轻松的设计

  实际上,声音创作在国内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从早期社会运动的层面回归到现在的以个体创作为主。早年,被“噪咖”奉为前辈的声音艺术家姚大钧曾创立过一个名为“中国声音小组”的项目。项目小组成员怀抱强烈的紧迫感收集中国城市中各种“人”的声音,与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联系紧密,以注重声音作品的社会功用而出名。而如今,越来越多年轻的声音创作者像王仲堃一样,设计创作有型的作品,将重心放在个人和感官的感受上,从而尽量避免与社会和文本的关系。

  “我不想让那些作品显得严肃和沉重。”王仲堃和林维源都认为,“噪咖”并不需要人们把他们的作品定义为艺术品或者多媒体装置设计,但求有趣而已。“我们希望用科技的快速精准带来平易近人的艺术,最终成为人们长久记得并挂念的一件事物。”

  的确,“噪咖”以声音为媒介,却都能和人产生互动的作品,常常能带给人意外的惊喜。比如,他们创立早期为台北数位艺术中心打造的“声音咖啡馆”就“暗藏玄机”。看似平淡无奇的咖啡桌都会“唱歌”,而且,每个抽屉都能“拉”出有不同音符的柜子,鱼缸里鱼的游动让木琴桌发出声音。初次前来的客人都会被出其不意咖啡馆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吓一跳。“然后他们会赶紧拿出手机想拍照,却不知道该拍哪里。咖啡馆里,还有会唱歌的桌子。”说到这一点,王仲堃和林维源脸上露出狡黠得意的表情。

  “噪咖”的作品产生关联的对象除了人,还有自然环境。他们的另一件大型作品,是在中国台湾降雨量不小的一栋大楼前,通过收集雨水产生瀑布水流和音乐,用最浅显的办法营造雨后的意境。随着雨滴打落,墙面上的水车们缓缓启动,水车上的彩色玻璃及流动的水流构成忙碌的视觉意象,水车内被触发的音乐盒伴随水滴声形成音乐。

  现在,王仲堃和林维源正在筹措新项目“机械管风琴计划”。他们的设想是组一个自行车队,每辆车在路上的时候都能发出音乐。王仲堃解释说,这个项目同样发端于儿时记忆。“小时候听到带着冰激凌车,即使手头没有零用钱,也总会忍不住探头向窗外张望。”

  尽管有无数奇思妙想,也时刻关注最先进的技术,“噪咖”的灵感都自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创作者个人的童年回忆,也因此,绚丽的科技不再冷漠,穿透空间的声音有了一层温暖的色泽。“科技太过高冷,对普通人又有什么意义?”王仲堃坦言,“科技的进步好像跳舞,往前走两步,仍需向后踏一步,方成舞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8版:艺术专版
为声音打造一个机械外壳
广告
新民晚报现场/国家艺术杂志C04为声音打造一个机械外壳 2016-04-30 2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