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书法功能,一是作为做官必备的基本技能。从“籀书”、“史书”、“章程体”、“院体”、“台阁体”、“馆阁体”等字体、书体的演变,即可发现历代统治者设定的与选官有关的文字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书法教育和书法发展的“指挥棒”、“发动机”;二是信息、感情交流。自然经济必然导致方言众多,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书同文”,人们则碍于方言差异,根本无法倾心而谈。三是修身养性。书法要求人们写字时气沉丹田、力具笔端,与气功原理相同。因此,练书法者可以延年益寿。如隋唐之际的虞世南终年80岁,唐代的颜真卿被害时79岁,柳公权享寿88岁,明代的文征明去世时90岁,董其昌活到82岁。翁方纲寿高85岁,包世臣寿长81岁,吴昌硕寿84岁,现代书画界名人于右任、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郭绍虞、萧龙士、萧娴均享寿90岁以上。百岁以上的还有朱屺瞻、肖劳、苏局仙、孙墨佛。其中难能可贵的是孙墨佛在107岁时,还为参加奥运会的代表连写了20幅字,并说:我的长寿之道就是写字。除了长寿之外,练书法者可以陶冶情操。借助于汉字的书写,可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追求。汉代的蔡邕在《笔论》中讲:“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张怀璀在其《文字论》中说:“文则数言见其意,书则一字见其心。”
书法功能如此之多,引无数凡人竞折腰。这就催生了书法教育的发展。自古以来,家传和师授是书法传授的主要途径。翻阅一下颜之推、郑板桥、曾国藩等人的家训资料,可以知晓过去士大夫家庭是多么地重视书法教育。书法师授方面从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拉开书法专科教育的大门开始,至唐宋已在书法教育的教材、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书法艺术青春常在,书法教育功不可没。
盛世字画,乱世黄金。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小康初具。琴棋书画,蔚然成风。我们在一次次享受书画展览的快乐之时,不能忘记背后传授这些艺术的辛勤园丁的劳作贡献。上海文史研究馆林仲兴馆员就是闻名于上海滩的一位辛勤的书法名师。
林先生涉艺七十年,其书法古朴而厚重,苍劲而自然。他素以篆隶著称,继而以篆隶通草,而今篆、隶、草三体皆工。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在书法教育领域已有40多个春秋。在他教授过的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中,通过书协评比考核而成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超过百余人,成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不下数十人,2015年林仲兴先生获得“上海市十大名师”殊荣。我经常听到社会各类人士自豪地说自己听过林先生的书法课,林先生在课堂上教育他们要牢记:没有人品,其字必定浅薄;没有文化底蕴,其字必定缺乏神韵,等等。因此,在课堂上林先生以书法为主,兼授诗词歌赋,时时穿插著名书法家励志做人故事。
历史经验表明,普及才能提高。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它的普及,而书法艺术的普及,则依赖像林仲兴这样的书法教育家。
由上海文史研究馆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林仲兴书法艺术展将于5月8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1555号,高安路口)展厅开幕。
(本版书法均为林仲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