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两千万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心率失常发病率逐年增高。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文青和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林佳雄向媒体介绍,新一代电生理影像技术不仅能帮助医生精准治疗心律失常,更能降低辐射,可惠及孕妇等特殊人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指出,老龄化使我国房颤病患人数不断增加,而治疗方式更新换代,新型技术和器械的发展,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让广大病患接受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是未来我国房颤疾病防治的重心。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文青表示,“常见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射频消融和外科手术三种。对比其他治疗方式,射频消融技术具有疗效好、成功率高、创伤小等优点,该技术对阵发性室上速、早搏心律失常疾病治疗成功率达99%以上。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相对复杂性的心律失常患者运用射频消融治疗时,可实现CT影像、三维影像等多模态影响融合精准治疗。”
据悉,强生医疗新一代电生理影像技术Univu,是全球唯一能将DSA影像技术和三维导航技术结合的技术,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还能降低手术中对患者和医生的辐射,更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安全提供了保障,标志着精准治疗心律失常进入了绿色治疗时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林佳雄进一步说明:“电生理影像整合技术Univu的出现,使得难治、高并发症疾病(如:心耳起源的房速等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了极大改善,可大大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新一代技术将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让更多病患拥有安全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