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需要边界,包括亲人、朋友、同事间。这个边界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道“心理围墙”。这道“心理围墙”是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保持安全、舒适心理的屏障。无论是我们超越或侵入他人的心理边界还是别人过分卷入我们的心理边界,都会给对方带来困扰,甚至混乱。对于友谊也一样,适当的边界推动友谊良性发展,模糊的边界则适得其反,影响人际关系,损害友谊。很多人在友谊初期,尚能把控朋友之间的距离,但往往在关系深入时,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同和欣赏,反而一味追求毫无保留,不分你我的亲密无间,很容易导致心理越位,陷入“你中有我,我中定要有你”的思维定势,冲突往往因此而生。所以说,边界不清对友谊有着很大的杀伤力。
在友谊中,一个“人际边界”清晰的人能在给予和索取的天平上保持恰当的平衡,既乐于付出,也能坦然接受。朋友有需求时,适时提供帮助;朋友希望独处时,不贸然打扰,这样的相处,才能令心灵放松,交流顺畅,互有受益。而人际界线不清则会过分热心,过分卷入,甚至以拯救者自居,要求彼此间不设防,没有秘密、没有隐私、没有心理屏障,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让人心生厌烦,唯恐避之不及。边界不清会侵犯到他人的心理空间,但边界太清晰又会缺乏弹性,显得不真诚、不投入,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真正的友谊要顺其自然,以契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贵在稳定长久。因此,要在彼此的心理空间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彼此都能接受、感觉舒适的边界,这是友谊稳固的前提条件。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的关系,任何关系都要把握好度。那么,如何才能既把持好心理边界,又不伤害彼此的和谐关系呢?
首先要彼此尊重和信任,要珍视友谊的积极价值,尊重对方的人格独立。其次,要调整自己对友谊的期待,不现实的预期会给友谊带来压力,令彼此很难进退自如。第三,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彼此留出适当的个人空间,有空间才能自由呼吸,才能看清彼此的需要。最后,在友谊中要表现真实的自我,遵从自己的内心需求,适时调整,便于对方有所期待和回应。
友谊的建立和发展重在信任与平衡,要学会把持自己的心理边界,适度交往。这既是保持友谊的砝码,也是人际魅力的体现。
金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