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青年魏则西之死引发的争议尚未消散,朋友圈近几天又被另一个医患相关的话题刷屏: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原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家中被一男子连砍三十多刀,经抢救无效身亡。据称砍人者曾被精神病院收治,行凶事因疑为“25年前曾找陈医生做过口腔手术,但当年的烤瓷牙最近出现变色,要求赔偿无果”。
这是近几年中性质比较恶劣的一起暴力伤医事件,它给医务工作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医务工作者们对此事感到震惊、愤怒甚至恐惧,一则因为凶手是二十多年前的患者,二则因为行凶地点是医生家中。如果自己接触过的每个患者都可能对自己举起砍刀,如果危险不仅仅存在于医院,当医生还有何安全感?
与魏则西之死相比,普通人对陈仲伟之死的关注似乎要少一些。但正如一位医生所说,“如果我们今天不关注陈仲伟,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魏则西”。频发的医患纠纷已经让不少医生以“高危职业”自嘲,恶性伤医事件无疑会让更多医生选择“逃离”。当医生和他们的子女都不再愿意从医,受影响的必然是广大患者。
陈仲伟事件之后,很多医务工作者一边对此事痛心疾首,一边开始分享一些如何“自保”的经验。比如,“碰到危重病人,掌握以下步骤:第一氧气,第二盐水,第三向上级汇报”;比如,“时刻想着,你眼前的这个病人可能就是下周到法庭上告你的人”;再比如,“注意结交一些在社会上叫得响的‘朋友’”。
单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当今的医患关系已扭曲到何种程度。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该让医生对每名患者都抱有戒心,也不该让患者费力甄别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否合适。医患之间应该是彼此互信的关系,医生信任患者的理性,患者信任医生的专业,因为双方在治疗过程中的利益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战胜疾病。
尽管从概率来看,暴力伤医属于极小概率事件,现实中的医患关系也未必如网络上显示的那样剑拔弩张。但是,只要这种安全威胁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陈仲伟”。作为一个与生死打交道的职业群体,医务工作者最需要的是基本的职业安全感以及与他们的辛勤付出相称的尊重和尊严。
让医生群体感到安全,才能让社会大众感到安心。人活一世,都将或多或少与医生打交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才是理性的态度。增加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让医生能心无旁骛地做仁心仁术的医者,方能有效化解医患问题。
当然,正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震医生所说,中国的医患纠纷好比“糖尿病足”——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常常会出现下肢慢性溃疡或坏疽。因为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如果仅进行局部治疗,脚痛医脚,根本于事无补。同理,医患纠纷是社会所积病灶的反映,要解决问题也不能局限于医疗领域,还需多方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