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拆迁总能吸引舆论的关注,上周发生在海口的强拆殴打妇孺事件即是典型。现场视频揭示了不少事件细节,无论对于后续的事实判断还是舆论动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事件的严重性引起当地官方的重视,后续发酵延续了以往类似事件的基本路径,大致是媒体曝光后,官方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尔后通过问责来回应舆论,这看似是及时且合适的应对策略,网上甚至有人为此举点赞,认为如此迅速的应对在国内极为鲜见。但显然这种声音只是“高级黑”,舆论对于这样一起事件仍然不乏质疑与批评。
有两个话题特别受到网友关注,一是问责的细节。政府部门习得了突发事件应对的策略方法,问责已经成为官方突发事件应对的常见策略,但海口当地及时对责任官员问责,似乎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网友的自发讨论,还是媒体的严肃评论,对此仍然不乏质疑。其中大致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问责被视为平息舆论的应急之举,但这类应对如今习以为常,其作用越来越有限;二是问责路径也值得商榷,有心人查找到中央有关这类事件问责的文件,分析提到:对“一把手”问责并非无据可依,但问题是问责到区一级,还是市一级?现实中问责具有不确定性,问责的力度未必考虑具体责任,而是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件越严重,问责的力度越大。
这种问责套路显然难以让人满意,当然,更让人不满的是问责的“有效期”问题。有网友再次搬出几年前一则题为《“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员果然个个还在》的报道,大量暴力拆迁问责个案显示,有的官员被问责后只是暂时“隐退”,待舆论压力消失后便悄然复出,官复原职或换一个岗位,可见,问责打折扣,有效期非常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是海口暴力拆迁事件问责这一应对策略失效的舆论背景,当地官方可能“躺着中枪”,但由舆论的这种反应不难看出,应对这类突发事件,问责已经不那么有效了。
另一个备受舆论关注的有关保护曝光者的话题。事件发酵后,围绕现场视频拍摄者舆论不乏传言,先是爆出打人视频拍摄者被警方拘留,并附有拘留通知书,海口警方核实系谣言。上周末有报道又提到,全村都在保护那位视频拍摄者。回头看此次暴力拆迁事件,如果没有现场视频还原真相,恐怕事件不会有“暴力拆迁”的定性,更不会有后续官方迅速的问责行动。就在本月初,海口当地媒体还将其视为一起抗法事件,个中转变值得回味。遭受暴力拆迁的居民将视频拍摄者视为救命恩人,而对于外界而言,这个角色又让很多人想到各式各样的报料人,曝光有风险,举报须谨慎,看来海口此次事件被曝光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问责也难以服众,这大概就是人们的焦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