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采访过一名年轻医生,问他的职业理想,他笑说“成为万人景仰的百度医生”。
魏则西事件,让我觉得这或许并非笑话。当下的严峻就医看病现实中,提前做功课成了必修技能。百度,就是不少人“分诊”的第一步。
作家六六有次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第一次诊断没发现问题。在百度上查询,她被搜索结果吓得不轻:膀胱癌。六六根据“百度”上说的,对医生提建议和要求,却被批评无知,最终被诊断为肾结石。她和医生的对话发人深思:
“为什么要百度求医?”
“对于没有医学常识和医生朋友的普通人,有病不问百度还能问谁?”
“如果你们在来看我以前不百度,我们医患之间会信任得多,而我也不必花费更多口舌跟你们解释为什么我的诊断与百度不同。”
正规医院的良心医生,往往对百度深恶痛绝,不仅仅在于坑蒙拐骗的“野鸡医院”,更普遍的,是不对称、不准确、有目的性的医疗知识带给病人的误导。
假如有人得了绝症,家属往往会走遍所有相关医院,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患者及其家属愿意相信奇迹,选择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信息,将之当做“救命稻草”。百度这种以谋利为目的的信息推介方式便得以生存发展。
客观说,魏则西的死,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看病前上网查一查”这一点来说,真的错了吗?未必。网上信息量大,内容良莠不齐,查询和甄别能力的差异,将导致结局的大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只能作为辅助,绝对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对面的诊断。
昨晚,相关部门公布了对百度的调查结果,要求全面清理整顿医疗类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商业推广服务。一大批作恶的“百度医生”垮掉,是好事;但我更希望正规的执业医师们可以成为有良知的“百度医生”,“分心”做点科普,介绍医学常识,让患者对医疗手段形成客观的判断标准,而不是对医学奇迹常怀侥幸。
更重要的是,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应加速推进,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成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只有医患之间相对固定,才更容易形成信任关系,也更容易让患者对具体的疾病达成医疗共识,避免更多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