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激烈的建筑工程比赛,是记者日前在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首届趣味运动会上见到的一幕。“一般的折返跑,小朋友没有那么起劲。现在加入了游戏元素,你看,他们多投入!而且大楼的加固方案也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一旁观战的班主任陆月荷说。
夺冠的喜悦还没散去,孩子们的目光马上被场上其他年级的项目吸引了——二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划”着软垫“小船”,为“河道”清理“垃圾”;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把长绳玩出了各种花样;五年级的学长不得了,在他们手里,软垫一会变成山洞,一会变成轮胎,这些简单易行的游戏,都来自同学们自己的创意。
“现在很多孩子即便完成了学校的作业,还要做很多爸爸妈妈布置的功课,玩的时间太珍贵了。”校体育教研组长葛珺说,这场运动会是学校平时体育活动的缩影。
日前,市教委在全市各区县22所小学开展小学“兴趣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作为试点学校之一,蓬二小学在体育课和日常活动的设计上动足脑筋,引导孩子爱上运动。运动场上,除了口令声,孩子们的笑声更多了。“光练习跑跳投太枯燥,在运动过程中,给孩子设置一些小障碍、小任务,有了变化,他们就觉得有意思了。”葛珺说。
正说着,一群身着制服的一年级小邮递员在场中穿梭,开始了紧张的业务大比拼。“除了体育课和每天清晨的校园足球联赛,我们更鼓励孩子们在课间开展微运动。”校长余祯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学校开设了“蓬莱小镇”拓展课程,每周五下午,孩子可自己选择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职业。而平日里,“小镇民”的任务同样不停歇——下课和午休时分,除了小邮递员忙着到各班送信,小超市员工要忙着搬运货物,小警察要站岗训练体能,小导游练习搭建户外帐篷……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动了起来。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