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后,有市民给本报来函,赞赏“博物馆之夜”的做法,称这样能让白天工作的人群在夜晚走进博物馆,还有人建议将“博物馆之夜”常态化,最好像电影院那样,让人能天天去博物馆享受“夜生活”。作为非营利机构,诸多博物馆对此表示为难:博物馆成本和精力有限,暂时无法满足这一美好愿望,更何况国际上也并没有先例。
不过,这并不妨碍博物馆工作者拥护在国际博物馆日这天的行动倡议——全天免费、开设“博物馆之夜”,因为一年就这么一天,可以坚持一下。于是,今年本市开设“博物馆之夜”的博物馆升至35家,“博物馆之夜”成了5·18的一道正餐,在很多市民眼里,这无异是一枚一年一度的文化“彩蛋”。
“彩蛋”,意味着能给公众带来些不同寻常的惊喜,活动日一年一次,媒体做了大规模的宣传,吊足了博物馆迷的胃口,连平时不太关注博物馆的观众也心头痒痒——晚上去博物馆会有什么不一样?
于是,高质量的活动就成了大家的期待。凡夜间开馆的馆所,都有理由准备好令观众们眼前一亮或回味无穷的文化“佳肴”,相信这会令难得走进博物馆的观众们流连博物馆文化,相信这也是博物馆最好的品牌广告。
高质量的活动策划方案,也能反映出博物馆的诚意。崧泽遗址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奇妙夜——夺宝奇兵”活动、鲁迅纪念馆举办鲁迅作品名家诵读、上海电信博物馆举办“百年精彩话电信”快板说唱表演等,这些创意独特的活动,增添了“博物馆之夜”的魅力,让一年一度的“博物馆总动员”显得更有活力,也更亲民。
有些遗憾的是,从今年汇总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博物馆仅仅是延迟了关门时间而已,这就未免有些辜负了组织者的美意——上海市文广局每年都会将开设“博物馆之夜”的博物馆,通过各种传媒渠道向市民推荐。这就好比送企业一个黄金地段的广告位,企业总会绞尽脑汁地做点花哨的推荐,仅印一个二维码在上面让路人爱扫不扫,岂不可惜?
商家们有敏锐的嗅觉,什么数码节、家电节、馅饼节,没有节也要造出节来。而“国际博物馆日”是吸引全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事业的名正言顺的纪念日,博物馆理当对博物馆日的作用和意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今年是上海在5·18这天设“博物馆之夜”的第三年,公众有理由对博物馆这一年一次的活动安排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都在暗暗期待平日里高大上的文化场馆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挖空心思地出点奇招,以吸引更多人在这一夜走进博物馆,并从此爱上博物馆。
博物馆人不妨利用令人瞩目的这一夜,为城市文化注入更多的新鲜与活力,而不仅仅在这一夜“开门亮灯”,只是持续日常展览。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