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出版花费6年
当年的演讲结束后,叶辛就与英迪克相识了。6年前,英迪克正式与叶辛签订了翻译出版《孽债》的合同。2014年,负责翻译这本书的韩静告诉叶辛,翻译已完成。然而小说并没有立即出版。英迪克告诉叶辛,因为这是出版社首次翻译长篇外国作家的小说,为更好地体现小说的文学性,他们又请了一位英国文学家来为英文版做校对润色,因此,一直到去年年底才最终定稿。此次澳大利亚出版英语版,书名译作“Educated Youth”(知识青年)。“对于英语读者来说,阅读《孽债》,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所走过的路。”英迪克还告诉叶辛,如果这本书比较成功,还想翻译他的《蹉跎岁月》。
这次,出版社的精益求精态度让叶辛非常认可,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有中国作品翻译到国外,但很多只是把意思翻译过去了,却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在叶辛看来,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出版、传播还不太够,原因很多,翻译只是其中之一。
新长篇跨越数百年
谈到最新的创作,叶辛告诉记者,他尝试性地写一部长篇《古今海龙囤》。海龙囤遗址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北约30里,始建于1257年,毁于1600年。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地势险要,如今周长约6公里的环囤城墙尚存。这部长篇小说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400多年,计划年底完成。
记者还了解到,叶辛文学馆于日前在上海浦东书院镇东方葵园内一座明代徽派建筑中落成,展厅面积200多平方米,展出了大量叶辛著作、手稿、照片及字画等。“我从贵州回到上海,就住在浦东。这些年,浦东发生了巨变,不仅景观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乡村要靠什么让人记得住乡愁?”在叶辛看来,乡愁是一种人文情怀,文学表达、文化元素是“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他欣然应允在书院镇建立叶辛文学馆的原因。他说,好作品能让社会变得温暖,文学始终是人可以安放心灵乡愁的家乡。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