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有量极限不超5亿辆
中国人到底能买多少车,这是近年汽车业界和学界预测研判的一大热点。眼下,发达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美国800辆、英国571辆、日本595辆、韩国372辆,中国千人拥有汽车量120辆。2010年千人汽车拥有量,世界平均水平157辆。张国方依据千人保有量水平与汽车报废更新率,“不排除中国部分中心城市千人汽车保有量可以达到欧洲水平,但考虑到国情尤其是人口分布和国土利用率,整体保有量水平不可能赶上美国,接近韩国是比较现实的方案。”张国方测算,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7亿辆,如果按照千人保有量300辆左右计算,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极限和顶点就是4亿-5亿辆。
“达到极限之后,每年再销售出去的就是报废汽车的更新替代产品了。” 张国方结合美国目前6%-7%的更新换代率测算,中国汽车的年销售上限为3500万辆。他认为,“目前我国年产销量距离上限还有1000万辆空间,这个量不可能在未来3-5年完全释放出来。”“市场潜力存在于中产家庭购买第二辆车或升级换代第一辆车的需求,城市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首次购车消费需求。”
汽车产销量仍存在提升空间,但另一方面国家正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抓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汽车产业意味着什么?张国方分析说,任何一个产业都会呈现S型的发展曲线,目前中国汽车产业走到了S曲线上部拐弯的区间。“神龙公司成都第四工厂、北京现代重庆第三工厂、一汽大众青岛第五工厂,这些大项目可能是最后一轮产能扩张布局。” 今后汽车发展的基本态势,“像过去靠厂房、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就能卖出汽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以后竞争要比综合实力,比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
产能已现结构过剩
一周前,中汽协的汽车产销例行月度信息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组织中汽协、中汽研开展的“汽车产能调查分析报告”亮相。根据对2015年度汽车产量占比超过98%的37家主要汽车企业(集团)的调查,按照每日两班生产、250个工作日统计,去年末已形成汽车整车产能3122万辆,在建产能超过600万辆。这意味着去年有650万辆左右过剩产能。尽管多数专家认为,这只是结构性的、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但汽车产能问题依旧引起业界普遍关注。
至2015年末,全国有26个省级行政区具备汽车整车生产能力,其中重庆、湖北、广东、山东、江苏、北京、吉林、辽宁、浙江、安徽等地产能合计占全国的2/3左右;汽车产能不足50万辆的8个省级行政区合计产量不到90万辆。
2015年,37家主要汽车企业(集团)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为81%,产能利用比较合理;商用车产能利用率为52%,产能利用不充分,其中载货车(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3.5吨的载货车)和客车仅为49%和56%。
供给要做加减法
张国方教授和发改委产业协调司的两份“报告”,有一点存异曲同工之处,汽车产业发展拐点已经开始显现或即将显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车市增速明显放缓,汽车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已有显现,亟需引起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注意,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建议:一是商用车产能利用率低,不宜再盲目增加产能投资;二是动力电池领域投资热度较高,企业分散且技术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需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企业应重点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提高已有产能利用率,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也有大企业(集团)老总认为,“产能过剩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这是我们当前汽车产业问题的实质。”这位老总提出“要在创新供给上有所作为,汽车行业需要认真做好加减法,以不断升级的新供给来带动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新需求,传统汽车要做减法,严控产能,把需求不足的产品和产能减下来;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要做加法,加大力度发展。” 张伯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