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一个楼里住的时间久了,也会沾染到这个楼里的一些印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勇这么述说他的居住地:武康大楼。他1969年一出生,就住在这里。
“这么多年了,武康大楼本身没有变,只有依附在它身上的人变了。”上海戏剧学院教师秦忠明则在1967年住进了大楼。
上海正尝试用口述实录的方式,来记录下一些有历史、有特色、有关注度的建筑。90多岁的武康大楼成为第一个口述实录的对象。
我在20多年前曾进去过武康大楼,当时是约了住在里面的艺术家孙道临、王文娟做专访。这么多年过去,只记得那时走在大楼里长长的走廊上时,有一种很特别的空间感,如同走过时光隧道一般,让我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放慢脚步。这,大概就是老建筑的气场。
市民和城市里的建筑、居民和住着的房子,由于长久的接触,总有着千丝万缕的细节联系。但遗憾的是,人和建筑间的那些故事和情感,如果不去追问或激发,往往就作为很私人的一部分,因为忙碌的生活而无暇顾及,又常常因为一代人的故去而最终消失。
我们喜欢参观名人故居,就是因为有成熟的介绍,可以把建筑和人物故事结合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理解时代背景。而类似武康大楼,和名人故居有不同的特点,里面居住的是一个人物群体,他们个性不同,命运变迁更多样化,无法一笔带过,因而他们的讲述就是对这个建筑最生动的说明。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口述实录还有着“抢救”的味道。
自那次采访后,我再没进去过武康大楼。不过,我的朋友圈里有个对这楼情有独钟的老朋友,一个月内最起码一次,他会拍一张大楼各个侧面的照片,无论走过路过、黄昏清晨、阳光下细雨里。在文字里,他亲热地叫着大楼的旧名“诺曼底”,说声“Hi”和它打声招呼。他和大楼究竟有着怎样的情结?曾经住过还是单纯的喜欢?我没有问过。
如果问问看呢?我想,这就是对与建筑有关的人进行口述实录的意义。因为这些人和事的存在,建筑的历史便能和生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