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作家沈寂走了。我在编写《沈寂年表》时,常陷入思考:从1942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子夜歌声》起,至今七十多年,他如何像一位文坛长跑运动员,保持着久远而坚韧的耐力。靠他的天赋,他的勤勉,他不言放弃细水长流对文学的挚爱,他对这座城市丝丝缕缕绵长的情愫。
沈寂的父亲有看戏看电影的嗜好,沈寂从小就随父亲在上海各大戏院、影院跟进跟出,广泛接触社会。他从十二岁考入格致公学起,就开始广泛阅读冰心、巴金等现代作家作品,与进步同学创办油印刊物《合群》。1941年与同学投奔丹阳新四军,第二年因体弱多病回到上海。后考入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读大三期间,与读大一的王殊(即王树平,解放后曾任驻德大使、外交部副部长)、慎仪三人编辑油印小刊《青的果》,其小说《盗马贼》刊第一期。他将《盗马贼》誊抄一份,投《万象》杂志。柯灵在退稿堆中,看到字迹清晰的稿件,写信给沈寂,要求沈寂再写一篇,沈寂寄去《被玩弄者的报复》,柯要求再寄稿,沈复投《大草泽的犷悍》。之后,《万象》在九、十、十二月号,将三篇小说相继刊发。这在《万象》创刊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柯灵在编后记中推荐道:“这里想介绍的是《盗马贼》,细读之下,作者自有其清新的风致,沈寂先生是创作界的新人,这也是值得读者注意的”。初涉文坛,就遇到了柯灵这样一位文学引路人,沈寂甚感幸运。他对柯灵一直心怀感激。以后,他的小说相继发表在《杂志》《紫罗兰》等文学刊物,并先后出版小说集《捞金印》《两代图》《盐场》《红森林》,成为上海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代表作家。同时,他投入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曾先后接编和主编过《万象》《春秋》《民主文艺》《幸福》《巨型》《西点》等刊物。以《万象》来说,沦陷时期的上海,形势愈发吃紧,《万象》常遭敌伪审查,柯灵不时受到传讯,直至被捕,刊物难以为继,至第四年第六期后被迫停刊。筹备复刊时,柯灵为不引起敌伪注意,举荐沈寂担当执行主编,编辑部就设在沈寂寓所,柯灵答应挂名“编辑人”,并积极给刊物组稿,先后多次将师陀的历史小说《李定国及其他》等稿件交给沈寂。不料,柯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只得把印在刊物上的柯灵名字用黑墨章盖去,刊物仍被日本人没收。这第四年第七期(总四十三期)《万象》,成为终刊号。柯灵释放后欲去内地,沈寂将稿费、编辑费悉数转柯。柯途经杭州,传来日本投降消息,即与黄佐临一起返沪。他还创办“人间书屋”出版社,出版莫洛的《殒落的星辰》,这是该社问世的唯一出版物。陈烟桥的《木刻的鲁迅》版子已排定,不获当局批准而未出版。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小说《盐场》《红森林》被香港长城影业公司购下版权,沈寂赴港任电影编剧,从此与电影结缘。编写电影文学剧本《狂风之夜》《白日梦》《蜜月》《一年之计》《中秋月》等十余部电影剧本。新时期后编写电影文学剧本《开枪,为他送行》《珊瑚岛上死光》等,《珊瑚岛上死光》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沈寂由此获优秀编剧奖。又写作出版传记文学《一代影星阮玲玉》《一代影星周璇》,黄金荣、哈同的传记小说《大亨》《大班》,以及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童话集《小米娜不明白》等。
沈寂先生一生热爱文学,笔耕不辍。他生前说:“无论生活里有多少磨难,只要有了文学,就有了希望。因为文学净化了我的灵魂,锻造了我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