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赵可自嘲:“怎么也不会想到,湖南邵阳的一对花鼓戏演员,竟然生出了他这么个爵士乐手……”
“其实我妈一直希望我唱花鼓戏,后来我知道她是有个小小的私心,那就是怕我长大以后远离她。而唱花鼓戏至少可以留在邵阳。”
赵可没有成为花鼓戏演员,但父母亲血液里的艺术基因,最终还是成就了赵可的艺术人生。1993年秋天,年仅16岁的赵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从事作曲和双簧管学习。第二年,还是学生的他,便在上海开始了他的爵士演唱生涯,赵可17岁在上海开唱爵士并举办演唱会,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1997年,年仅19岁的赵可就与著名爵士名伶Betty Carter同台演出。第二年春天,赵可受美国领事馆邀请,为访华的克林顿总统全家表演。一曲电影《早安越南》的插曲“美好的世界”,唱得克林顿如痴如醉。
2015年夏天,赵可代表JZ Music签约艺人, 作为第一位受邀的中国爵士音乐家,率领他的《赵可·能性》乐队参加法国昂蒂布国际爵士节。
多年来赵可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以及爵士乐中探索着各种可能性。他因独特的嗓音和极具想像力的演唱风格被中国《中国青年报》评为“中国最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首席爵士人和爵士音乐家”。
采访并有缘认识赵可,得益于我朋友孙渤的引见。那天,我约赵可在现代化的安利体验馆的咖啡广场喝咖啡。因为我有一个心愿,想让赵可在这个既时尚又环保并且正在经典诠释着自由和梦想的美国梦的安利咖啡广场上举办一场爵士音乐会……
这是我耳闻赵可的声名近二十年后,第一次与他面对面。其实,早在1999年,我就见过赵可还为他拍过照片。那年我正在拍摄《串吧》,记得有天晚上来金茂凯悦拍摄时,正遇上赵可在演唱,这是我第一次听赵可演唱,美妙动人的旋律扣人心弦……于是在音乐声中为赵可留下了他说他自己都不曾有的影像。
一块硬纸板,上面画着钢琴的键盘。
这是我在采访中,听赵可说的最多的几句话之一。赵可说,“纸钢琴”就是他的童年回忆,温韾而经典。因为当年家里买不起钢琴,于是父亲便找来硬纸板,在上面画上钢琴的键盘。每天回家,赵可便在这纸钢琴上弹奏肖邦……
想不到父亲的“纸钢琴”成就了一位爵士大家。/飘了,一节火红的绸缎。/唯有金色的皮肤,在琴弦中游走……/几支发簪,一髻黑丝,梦里东方本为妩媚。/精致的脖颈原露锋芒,几点樱红,一壶香茶。/琴弦游走在皮肤与思绪之间,冥思中,一袭沉弦弹破天机。/浑然间,龙飞天源,凤舞铅华……
1993年,在告别“纸钢琴”的那一刻,赵可送给了父亲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