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数家明星工作室、企业落户上海,为这座城市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丰沛资源;数个知名电影艺术家投身上海的电影教育事业,用自己的经验引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电影人。培根固元,筑巢引凤,成为上海电影事业逐年蓬勃的基础。
吸引人才
电影节期间,功夫大哥洪金宝宣布,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落户上海,为上海电影业带来了“敦煌电影计划”。于此同时,他成立了洪金宝电影基金,希望通过投资青年电影人的创意项目,来扶植更多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洪金宝告诉记者,上海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扶持政策,是吸引自己工作室落户的最大基础。“希望我的工作室,能为上海吸引到好的创意和人才,一起认认真真、轰轰烈烈地做电影。”
近年来,上海以繁荣电影文化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 “引擎”,培育各类影视主体,扶持本地制作力量,引进全国优秀企业,发展与国际一流制作主体的合作。昨日,博纳影业集团成立了上海博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落户于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并带来了正在筹备拍摄的11部重量级优质电影。这些项目全部在上海立项、取景拍摄、描写上海风土人情、展现上海历史脉络及新城市风貌。
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不仅吸引到博纳这样的知名影视企业,也迎来了岩井俊二、马尔科姆·克拉克等多位国际级大师建立工作室,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才在上海生活和创作。如李霄峰、张侨勇、周燕等人均是已经在国际电影节(展)上有所斩获的新锐导演,还有一些跨界的人才,如青年作家郭敬明、蔡骏、青年演员赵薇等人也把电影创作的重心逐步移回了上海。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说,好的内容、好的平台、好的投资,让上海变成了一块磁铁,能吸引到全球各地的知名影视企业和一线明星。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郭敬明落户上海的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宣布了作品《爵迹》的拍摄;成龙的成家班工作室则带来了4部签约影片《绝地逃亡》《铁道飞虎》《功夫瑜伽》和《普通人》;好莱坞知名影星奥兰多·布鲁姆则携手上海本地公司熙颐影业,于今年成立了制片公司“幸福开花”。他们为上海带来了国内外影视工作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上海影视创作和生产的能力,形成上海影视环境和人才的双赢。
培养人才
2014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上海以此为中心打造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影视人才培养、影视内容制作、电影后期制作的集聚效应。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受聘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导演陈凯歌接受记者采访,他认为,电影的人才需求其实层次极其丰富,既需要基础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也需要能够实现主创想法的技术层面人才。陈凯歌说,上海讲究海派文化,讲究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所以自己担任了这个院长之后,希望能用自己和美国业界的深厚关系,让上海在电影方面洋为中用。
导演贾樟柯也投身了上海的电影教育事业,他成立的上“暖流文化”在上影节期间发起“暖流教育计划”,与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联合开发国际化、新型的电影教育体系,而他本人也应上海大学之邀,出任该院院长。
贾樟柯认为,中国电影教育的针对性和供给能力,与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是不相匹配的。特别是专业型的人才,比如剪辑、录音、美术、灯光和摄影等。“我们是把欧洲、亚洲的电影教育资源,与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北美电影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贾樟柯说,有国际级的电影大师和世界知名的电影教育家把关,自然就能让上海电影学院与业界保持一致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为上海培养教学和实践深度融合的电影人才。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