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早年不仅当过教师,还当过校长,后来从公安战线退休,笔杆子一直不错。加上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一直想写一部自己的传记,一本留给我们兄妹五个的励志家谱。
父亲说干就干,为了写好他的回忆录,他认真地列好了提纲,除了吃饭时间以外,他不是在奋笔疾书,就是在和母亲讨论。因为每写完一章,他就细细修改,甚至读出来让母亲听一听,是否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母亲听得很认真,会放下手里择的菜,拿过去看上一看,然后提出中肯的建议。父亲有时欣然采纳,有时又摇头晃脑站起来踱步。为一句能更好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文字,他常常会斟酌半晌。
自从父亲沉醉在创作的热情里,家里就变得温馨而和睦了。那些平日里来找老父亲打牌的人,也不登门了,以往吆五喝六的吵闹不见了。母亲尤为欣慰,更是给坐在书桌前的父亲殷勤地端茶倒水。
在大半年的时间里,父亲硬是靠手中的笔,在厚厚的稿纸上写下了近二十万字的回忆录。小弟打印下来,及时把父亲的文章更新到网上。我有时候一大早醒来,就看到他发到我家微信群里,长长的文章。读着读着我会热泪盈眶。原来生于一九三八年的父亲,童年是那样凄苦,为了不被饿死,能混一顿饱饭,去过慈善孤儿所;为了上学,他拼命打工做苦力,省下一口硬馒头当干粮,带到学校里当午饭吃;住的是下雨天到处漏水的茅草屋,睡的是硬板床铺,下面,常常有老鼠在热热闹闹繁衍不息地打闹。而他童年吃过最好吃的零食,就是他母亲病重前,给他的一把红糖拌炒熟的黑芝麻。
在父亲一点一滴饱含深情的笔墨里,我们做子女的重新认识了老父亲,原来他厚重有担当的肩膀,就是在岁月的打磨和苦难中磨砺出来的。大姐感恩父亲几十年对这个大家庭的辛苦付出,特意把她买的新房送给老父亲老母亲。现在老父亲每天在十九层的高楼上远眺美景,吟诗作画。二姐也经常抱着她的外孙去爸妈家串门,四世同堂的家里,常常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