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更喜欢怀旧思古,VR则让观众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玩改编也罢,玩新技术也罢,最终还是要以内容取胜。不谈创新只谈改编,只会让艺术逐渐走向枯竭;而只谈技术不谈内容,也会让影视产业本末倒置。实际上,IP热也好,VR热也好,过热了,就会有商业炒作、资本运作在暗中推动,最终可能会影响影视创作的初心。
近年来,中国影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面对世界对中国关注的目光,能否更加强些对当下的表述?正如张国立所言,不要因为这,而使一代影视人整体失职。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最重要的是关注当下现实,提升原创能力。
俞亮鑫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今晚落幕。影视界过度追逐IP(指被二次或多次改编的作品),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中成为一大热点,而这看似繁荣的背后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影视界人士的普遍忧虑……
现实题材有点冷
电视“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张国立指出,今年参赛“白玉兰”奖的电视剧中现实题材作品略少,比例只有20%,“这是我们评委的共同感受。当然我们也考虑到,确实不是创作者们不愿去做现实主义题材的东西,可能有方方面面的困难,加上资本市场野蛮进入,基本上都抢大IP,造成对现实生活题材的关照不够。”他呼吁,影视从业者应更多关注现实,如果生活在当下而不关注现实,这将是一代影视人的整体失职。
从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各家发布的未来片单中可以发现,IP改编仍是主力军。在整个影视界,似乎已出现了“手里没有IP,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的市场大环境。编剧汪海林在论坛上犀利地批评了各大电影公司IP至上的不冷静心态。他直言:“电影最终的文本质量就是电影的质量,一些公司花5000万元买IP,再找编剧用50万元写一个剧本,而最终实现的价值并不是5050万元,而只有50万元。”他批评编剧的原创和剧本的质量正渐被业界所忽视。
“疯狂围猎”升温
如果说2015年是影视界“IP元年”的话,那么今年的“IP热”则急剧升温,甚至变成了大量资金对IP的疯狂围猎。其中IP古装片更是备受追捧。周迅、霍建华主演的《如懿传》尚未开拍,就已卖出13.5亿元,创下天价。高投入、大IP、大制作、强阵容等热词几乎都体现在古装片中,去年有《盗墓笔记》《花千骨》《古剑奇谭》等,今年则有《轩辕剑之汉之云》《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古装大IP剧蜂拥而至。
本届电影节上,几乎每天都有影视公司公布自己“新片片单”,最火的无疑还是IP,连热门综艺《最强大脑》也被买下电影版权,将开发系列悬疑故事片。在基美影业片单中,有孙红雷主演的中国版《飓风营救》、吴亦凡参演的吕克·贝松科幻大片《星际特工》、李冰冰担纲的超级英雄大片《虎影侠》等。元力影业将推出10余部新片,有投资20亿元的科幻大IP《混沌之城》,并宣布拿下了《初恋这件小事》的全球独家剧本改编权,将拍摄中国版。合一影业公布电影计划也主打IP,包括《侣行》《报告老板》等根据优酷自有品牌项目改编电影。此外,吕克·贝松执导的《超体》、陈正道执导的《催眠大师》、陈思诚执导的《唐人街探案》以及动漫IP《十万个冷笑话》《钟馗伏魔》都有了续集。
人们发现,在这股IP热中,被忽略的正是剧本原创和对现实的关照。
今古相形见绌
张国立把影视界对现实题材的关注不够,与热衷于走大IP路线相联系,这两者间确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本届“白玉兰”奖最后成了《芈月传》和《琅琊榜》的争霸战、“梅长苏”胡歌和“芈月”孙俪最后登上“视帝”“视后”宝座,恐怕都与两剧是大IP密不可分,与它们相比,《虎妈猫爸》等一些现实题材剧在品质上相形见绌。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政策,现实题材剧的比例一定要高于50%,以确保在荧屏播出的主导地位。根据规定,各台播出的古装剧不能超过15%,去年上星频道古装剧仅占10.1%。也就是说,去年古装剧以10.1%击败了超过50%的现实题材剧。为何?关键在于古装剧虽少,但大都是阵容豪华、投资巨大的大IP剧,汲取了远超10%的巨大投资。而看似大于50%的现实题材剧,大多是投资低的家庭剧、情感剧、生活剧,资金比例远低于50%。虽然投资与品质间并不能简单画等号,但毕竟显现出当下影视人对古装题材的偏爱。正因为当下影视界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向了IP改编,才造成了现实题材和原创剧本的边缘化。
值得业界关注
上月,“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直言不讳地说,他看过《捉妖记》《泰囧》《夏洛特烦恼》《美人鱼》等中国热门电影,发现中国影坛存在着当代现实题材少、故事复杂却不够深刻、异想天开地逃避现实等弊病。他责问:“为什么不多做些当代题材?”中国影人在“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高端论坛”上也尖锐地指出:“忽视现实主义精神,回避严肃创作。这是我国影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大问题。”
对于影视剧的回避现实、热衷怀旧思古现象,编剧高满堂认为,症结在于部分从业者不愿意花力气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大家在市场面前非常浮躁,想一夜之间捧起个金娃娃来,这不可能做出好剧。
当然,现实题材缺乏精品力作,不能简单地将“IP”当作替罪羊,关键还在于影视界自身缺乏原创力,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度、洞察力和责任感,大家都希望借助成功的“IP”改编来赢得市场,追逐利润。但形成对比的是,在本届电影电视节上,有许多欧美、日韩的电影、电视剧更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品质上乘,具有人文情怀,颇受业内好评。两相对照,“IP”的扎堆改编,现实题材作品缺乏,真值得中国影视界重视。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