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窑生意火
地震到来时,12岁的多吉·拉马在一家砖窑的空地上踢足球,他已经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因为地震,尼泊尔数百家砖窑关闭。他本就是个流浪儿,这下又失了去处。他收拾了简单行囊,西行370公里,来到印度边境小城鲁比迪哈。
流浪数日后,他被少年阿里·哈桑和他的父亲收留,后者经营一支骡队。今年初,哈桑父子带着多吉和其他14个少年、还有44头骡子一起回到尼泊尔,替首都加德满都附近一家砖窑运送砖块。
尼泊尔政府预计震后重建将需要120亿块砖,砖窑生意又红火起来。在这支队伍里,多吉负责煮饭,还帮忙把砖块摞到骡背上。他每天干活长达11个小时,平均时薪不到20美分,晚上和骡队其他人一起睡在一间简易小屋里。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68亿童工,尼泊尔这个2800万人口的山地小国就有160万名5至17岁的未成年人被迫工作,换言之,这个国家21%的未成年人口都是童工。
童工现象在尼泊尔的砖窑里尤为普遍。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开发组织“全球公平创举”统计,尼泊尔砖窑产业雇用了大约6万名童工,很多孩子每天工作15小时,环境险恶,薪水微薄。
震后尼泊尔对砖块需求大涨,这对砖窑来说是好事,但关心儿童权益者却感到忧心,可能又有好多孩子走上多吉的道路。
打造“良心砖”
一个名为“尼泊尔良心砖”的公益项目决定站出来帮助改变童工命运。它致力于让砖窑产业正视并消除童工现象,而震后重建给了它迅速推进改革的机会。
“尼泊尔良心砖”负责人阿查里雅认为,震后重建是清理尼泊尔童工现象的绝好契机。他希望国际社会向尼泊尔重建工程承诺的41亿美元援助款能助“良心砖”计划一臂之力:任何参与重建工程的建筑商要想拿到国际援助款,就必须承诺只向没有雇用童工的砖窑买砖。
“良心砖”项目合作的砖窑目前有23家。拉克塔卡利砖窑去年12月与“良心砖”项目达成合作协议。项目团队帮它搭建了一个早教中心,改进生产方法,以减少污染与废料。在砖窑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写明“良心砖”项目行为准则,头一条就是“14岁以下儿童不得工作”。
现实中,执行这项准则很难。很多砖窑厂老板和工人辩称,没人逼孩子们干活,他们只是想在课余打工补贴家用。烧砖通常按件计费,不少工人愿意让自家孩子当帮手,尽可能多挣点。
12岁女孩里蒂卡·莫克坦原本随父母在拉克塔卡利砖窑干活,“良心砖”项目工作人员把她送进附近一所学校读书。可是,她每天早上还会利用上学前的时间,和父母一起烧砖搬砖。她说自己不介意干活,因为她想挣钱买新衣服。
“零容忍”政策
阿查里雅承认有时很难分清“被迫”和“自愿”的界限。“他们的确上着学,父母也没逼他们工作,可是法律上讲他们就是童工。”
对此,阿查里雅的原则是“零容忍”:“因为你只要稍微开个口,人们就会利用它,不断拉低底线。”
阿查里雅说:“要改变砖窑老板的观念,比砸开铁块还难。因为这种做法已经延续了好几代人。这时来个外人想改变规则,势必遭遇抵制。”
很多时候,阿查里雅遭遇的抵制不一定在明面上。尼泊尔砖业协会主席奇特拉卡尔声称,协会旗下会员共600家砖窑,童工已经很少见。协会拒绝与“良心砖”项目合作,“他们不是政府的人,也不是投资商,我们干嘛要听他们?” 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