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张江科创二十年(上)
王琪森
  ◆ 王琪森

  作家王琪森以简约生动的笔触聚焦张江,展示了张江高科创业时期的峥嵘岁月。

  中国。上海。浦东。张江。

  一座设计简洁现代、造型气派轩昂的玻璃幕墙大厦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如一面巨大的风帆汇聚着万千气象。与其相拥的是芳草如茵的草坪和花木扶苏的园林,弥散出盎然郁勃的春意。那一湾亮丽清澈的诺贝尔湖如玉带相绕,柔美的碧波在阳光下仿佛也闪烁着智慧的光泽。

  这就是浦东中部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张江大厦,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1996年4月22日,正是春光明媚、群芳争艳的时节,在浦江饭店底楼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厅内,人们期盼的目光正紧紧盯着大厅中央那面宽阔的电子荧屏。9时30分;当“张江高科”“22.90”的字幕跳出时,整个大厅内顿时爆发出一片喝彩之声。这支A股冻结两年半来首发的上海本地绩优股,创下了当日沪市个股的最高价,给破位下行、欲振乏力的股市注入了一帖兴奋剂,也为浦东概念股带来了新的活力。

  此时此刻,那彩虹般的荧屏,掀开了张江高科创业史上最亮丽的第一页。

  筚路蓝缕 起步维艰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吹响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集结号。在整个国家战略的强劲推动下,在崭新的发展空间充分想象中,浦东这块热土风云际会、生机无限。

  浦东开发开放的版图共分为四大板块,并承担与之对应的四大功能,即陆家嘴板块的金融贸易区功能;外高桥板块的保税区功能;金桥板块的出口加工区功能;张江板块的高科技功能。由于张江高科技的特别属性与特殊要求,需审慎论证、研究其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从而制订一套正确的开发方略,这被当时的上海市领导称之为“储存张江”。当1992年7月张江启动开发时,另外三个板块区的开发已是如火如荼,蔚为壮观。而当时张江还是一块“毛地”,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历史将激励筚路蓝缕者的憧憬,时代将催发开拓者的豪情,岁月将承载功崇唯志者的梦想。

  与张江高科有着“原始情结”的吴承璘,今年尽管已七十又六,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锋甚健。这位被一些老员工尊为“教父”级的老领导,曾主政上海轻工系统,后又到北京轻工业部群星集团担任副总裁兼群星工业公司总经理。1993年初,他应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的召唤,来到浦东。当五月的鲜花开放之时,他正式出任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当时开发公司的总部借居在文登路(现东方路)峨山路交界的童涵春中药厂的楼上,空间狭小,办公拥挤,条件简陋,环境杂乱,特别是远离园区开发现场七公里。当他驱车来到规划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心地块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田野风光,更使吴承璘感到严峻和急迫的是资金与项目。早期的启动资金一亿元用于征地及基础设施已在现金账本上归为零,但地块的“三通一平”及动迁安置等还远未完成。

  那一天,也就在吴承璘带着一身风尘回到童涵春中药厂楼上的办公室刚坐下,连茶水还顾不上喝一口,公司财务将一张财务报表送到他的面前:8万元,这就是当月整个公司全部的可用余款。也就是说仅能应付两个月的员工工资,这之后公司就将“断粮”。

  大刀阔斧 调整攻略

  一个领导与他的团队,除了理想信念的一致、职业追求的相同,团队精神的通融,还要有人格情怀的温暖。

  面对资金危机,为人直率、敢于担当的吴承璘在公司骨干会议上作了毫不掩饰的摊牌:如果谁要离开,我可以提供方便,并表示理解。如果谁要留下,那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可能会几个月拿不到工资。作为公司领导我深感愧疚!

  沉默,沉默……仅几分钟后,骨干们开始一个个表态:“我留下!”“我不走!”“吴总,我们和你一起共渡难关!”当然疑虑者也有,但在这种场景下,也默默受到了感染。

  多么优秀大气的团队,多么有情有义的员工。吴承璘深感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跟我干,更不能让正在上马的工程因此而停下熄火。于是,他越级上书时任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提出张江开发的当务之急是资金严重短缺,请求市政府协调相关银行给予2亿元贷款,而张江公司以2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证作为抵押。

  两位市领导接到来信后,急事急办,立即批示给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毛应梁。在毛行长的积极牵头及快速协调下,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四大银行的浦东分行行长来到了张江公司考察调研,他们在龙东大道上望着刚建了一半的道路因资金短缺将被迫停工,在童涵春中药厂楼上的张江公司办公室竟是如此狭小局促,那些连基本工资都可能无保障的员工们依然无怨无悔地全身心投入,这些银行的老总们感动了,尽管当年贷款的计划盘子已排妥,但还是想法设法进行调剂,各自凑齐5000万元贷款额度给张江公司。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而且这次来势更凶,甚至惊动了北京。原来,吴承璘大刀阔斧地对原来的土地批租动了大手术,对那些只有意向没有落实项目的地块,该清退的清退,该调整的调整。那些有来头的公司当然不肯轻易让步,并通过各种关系、渠道疏通说情或施压。但吴承璘表现得很强势,所坚持的原则铁板一块。当我在采访他时,他还是难掩激动地讲:“一块经过‘三通一平’的土地,当时每平方米的批租费仅18美元,我不能拿国家的土地来贱卖!”但天有不测风云,其中一家外资公司颇有背景,其总裁的父亲是某国的总理,与我国友好。该国总理在访问中国时将退租之事反映给了我国的总理。当市府主要领导在接到了总理来电问询后,深夜打电话到吴承璘家,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后来那个公司总算找来一个项目,但吴承璘与班子成员研究、评估了该项目后,还是扔下一句话:“根据这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原来批租的地块用一半就足够了,一半还得退租!”

  张江作为高科技园区,虽然起步晚,但科技含量高,难度也大。为此,市领导关注的目光时时相随。1993年8月1日,正是赤日炎炎的盛夏,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黄菊和副市长赵启正带领着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张江调研,他们在坑坑洼洼、泥泞没脚的工地现场办公。市领导指示在精心做好园区开发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实现“三通一平”,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张江公司的领导班子经过反复讨论研究,遂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将原来准备全面铺开的4.2平方公里,压缩至0.4平方公里作为先行开发(0.4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当时的中山公园面积),让有限的资金确保重点,尽快做好“三通一平”。同时,要立即在龙东路、罗山路口“边角料”土地上建造办公用房,以解决遥控指挥。因时间紧,也是为了节省资金,选择建造简易快装式,让张江公司能迁入现场办公。经过五个月的紧张施工,终于建成抢出了被称为“飞机楼”的真正属于开发公司总部楼。1994年1月20日,开发公司正式迁入这里办公。那天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也许是为了增加气氛,也许是为了预兆丰收,天空飘起了纷纷扬扬的白雪。吴承璘激情难掩,为了表示决心,他就穿着一件单衣,冒着凛冽的寒风,带领开发公司的全体员工在国旗下庄严宣誓。那个热血沸腾的场景,至今想来,依然令人感动不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专题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阳光天地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0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互动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聚焦张江科创二十年(上)
上海往事碎影
红账本之谜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聚焦张江科创二十年(上) 2016-06-28 2 2016年06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