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全国34家晚报合肥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
~~~全国34家晚报合肥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
     
2016年07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子包公
全国34家晚报合肥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
张晓然
▲ 包氏宗祠内部悬挂的“追孝思本”牌匾
▲ 包拯墓
▲ 真实的包拯画像 资料片
▲ 真实的包拯画像 资料片
▲ 包公祠内的包拯塑像
  ◆张晓然

  黑脸,怒目,额头月牙痕,善恶分明的包拯,作为包青天的硬汉形象,已是家喻户晓。但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品格,是如何炼成的?他在父母面前尊礼反哺、羊羔跪乳般的行孝,活脱脱暖男的形象载入《宋史》,如今的人们大概就知之甚少了。

  壹  从小明爱憎

  时逢小暑,笔者率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文化新闻分会、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有全国34家晚报参与的中国晚报文化记者聚焦包拯及清廉文化采访团,顶着烈日来到江淮大地的包拯故里肥东县。出县城驱车40分钟,望见一片绿水青山环抱的村落,稻浪轻扬,包拯诞生地小包村便在其中。山坡上横卧一座徽派风格的包氏祠堂,我们拾级而上,拜谒包公塑像。嗅到阵阵泥土与老木混杂的气息,堂厅里陈设着古朴的椅凳、被粗粝手掌摩擦得锃亮的方桌,屋顶被烟熏黑的横梁,仿佛顿时穿越到一千多年前北宋真宗咸平年间。《肥东县志》载:“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耕亦牧”,呀,此时真有头黑皮水牛,在田埂小道旁闲适踱过。

  包拯故里的乡亲们在包氏祠堂前将我们采访团的记者团团围住,言语很激烈。由于方言难懂,起初我们并不明白他们在述说什么,甚至在互相争论什么。渐渐地才听明白,他们是在澄清更正目前一些包拯故里宣传材料上的表述。一位包老伯说:“包拯不是小包村人,是大包村人!我们大包村才是包拯的真正老家!”其实,了解下来,大、小包村也就相距不到10华里。包拯的娘是嫁到大包村的,快临盆时,包母回小包村的娘家去吃“催生饭”,一不留神,就把儿子生在了小包村。一方强调,生在哪,哪就算出生地,就是哪的人;一方力争,他是我们大包村的子孙,当然应该是大包村的人!看乡亲们面红耳赤的模样,大家笑道,包拯断案公正分明,如果请他来判,他该怎么判哩?从这段小插曲也可以看出,包氏后人,对包拯是多么地热爱。

  抛开争议,老乡们开始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包公不是黑脸呀,是白面书生噢!他额头也没有“日审阳、夜断阴”的小月牙,那都是编戏编出来的。他是很可爱的男人噢!当然,时距千年,他们也没见过包拯。但他们也并非随口杜撰,对包拯的印象肯定是一代代口口相传,还有县志里的详尽描述。在表述中我们得知,包拯自幼接受正统儒家教育,展现出很高的天分,知廉耻、明爱憎。待人处事一丝不苟。他曾和李姓同学借住在僧舍中,有一天上学途中经过一位富户门口,富户大摆宴席欲邀请他们,同学想去,但包拯严辞拒绝:“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意即日后若我们在乡间担任了公职,岂不受制于他?不与富人权贵拉关系,才能立得身正。后来常与包拯并肩谏诤的吴奎在《孝肃包公墓志铭》中记道:“公幼时则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儒学,是包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童子功”。

  天禧四年,北宋早期文坛领袖刘芸来到合肥,关注到学生时期的包拯。刘芸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工诗善文,名噪一时,对少年包拯影响很大。在刘芸悉心指导和鼓励下,包拯学问见识增长很快,尤其注重严谨的自身修为,遵从忠孝信义等传统美德。这为他日后成大器埋下了“德为先”的伏笔。

  贰  辞官孝十年

  包拯29岁时,参加进士考试,考取甲科一等,名列前三十名。如今,这等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名校,毕业后前程似锦。当时,便能马上封官。包拯即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建昌县(今属江西)知县。建昌是个大县,很多人羡慕此位。四乡八邻都以为包拯从此告别闭塞乡村,踏上仕途,飞黄腾达。岂料,没几日,包拯回家了。原来,包拯父母年事已高,前两个儿子病亡,只剩幼子包拯可依靠养老。原本想随子赴建昌,无奈路途遥远作罢。想到双亲在家无儿侍奉尽孝,生活艰难,媳妇在家势单力薄,还要带孩子,难以照顾老人,包拯内心酸楚。百善孝为先,孔子论述中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无仁无德者,何以做好父母官?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于是包拯毫不犹豫,向朝廷辞官。朝廷知晓后,并无责怪,反而赞赏包拯的孝行,奖励了些许银两。

  不久,朝廷又任命包拯到离家较近的和州做监税官。这是个“肥缺”。但包拯不为心动,父亲因腿疾行走不便,他觉得更加不能离开,又辞。亲戚们都为他可惜。可包拯沉浸在侍奉双亲的琐碎家务中,内心得到外人难以察觉的修炼。

  数年后,父亲去世。母亲倍觉孤单,包拯便继续留家奉养老人,直至母亲归天入土。此时,包拯已在家呆了七年!朝廷表示慰藉,再向他发出召唤:现在可以出来做官了吧?闻听他的同年进士,有的已经升至京城二品大员了,乡邻们比他还着急,你赶紧谢恩应允呀!古时读书人,考进士做官实现抱负,是人生最高理想,但包拯认为,这不是最高境界。他表示,此时更应谢的是父母养育之恩,尽孝尽到底,再为双亲守灵三年。

  包拯孝德,震动四方。他不为功名利禄所惑,甘心在家乡十年如一日静心侍养双亲,与结党朋争、追名逐利、不择手段攀权附贵的世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包拯尽孝绝非沽名钓誉,纯出于真诚之心。因为他辞官十年,古时40岁已是中暮年,完全可能丧失封官的机会。可他视爵禄为粪土,人品才是真高贵!

   叁  入仕德为先

  朝廷为之感动,尽孝父母定能尽忠国家,一纸天长县知县的任命书飞快送至包家村,包拯终于复出入仕。包拯在“复仕”赴任途中,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有孝心者必有德性,而有德者必廉洁奉公。采访团到达肥东县的首日晚,便观看了肥东当地的地方戏曲庐剧。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调高亢、念白腔圆,伴奏的是一种皮鼓,鼓点敲得十分昂扬。三位资深庐剧演员,为我们上演了一台以包拯为题材的新编庐剧《峡砚清风》。

  剧情讲述了包拯在广东端州当知使时的一段故事。端砚是驰名全国的名贵宝物,包公在任时一概拒收礼品,但离任时,亲属以他名义私收了一块价值连城的龙凤砚。北归渡西江时,忽然风浪骤起,包公直白我未曾做任何亏心事,为何老天与我过不去?亲属惭愧,坦白了收礼之事。包公大怒,在船上将砚台抛入江中,顿时风平浪静。此情虽有夸张,但颇符合包公与亲属的内心也由沉重变得坦然的转折。故事虽短,但包公形象鲜活生动,令大家齐赞。

  采访团在合肥的包公园瞻仰了包公墓。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是为了包家世世代代的清廉。

  人们当然也关心包墓里是否无珍贵的陪葬品。据记载,包公墓遭到过数次破坏。包公诞辰200周年时,南宋官员重修包公墓,写了一篇《重修孝肃包公墓记》,记载了包公墓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兵火之祸。1129年金兵占领庐州,所到之处大肆掠夺。包公墓被金兵从上方掀开,墓中物品被洗劫一空。但至今未闻听有包公墓藏物品流出面世。“正气慑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等这些名家书写的堂侧楹联,都是今人的装帧。

  自身清廉,对贪腐无德者恨之入骨,便是包拯的铮铮性格。担任谏院御史时,包拯对位居高位、无德无仁的贪官污吏毫不留情。《宋史》中“弹李淑”具有代表性。李淑为翰林大学士,“性颇倾侧阴险”,70岁了弃老妻在家不抚养,却在京都朝中不断上下走动,跑官要官。包拯便当廷斥其无仁爱之心,怎能任要职忠君报国?李淑随即遭罢免。

  在为官26年中,包拯升迁25次,平均每年担任一个官职,逐渐进入权力中枢。20多个岗位中,主要担任四类实职官:地方行政官与京师官,台谏官,监司官和三司官,临去世前一年多担任了位列执政的枢密副使,在吏治、法治、理财、台谏、国防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获得了仁宗一朝上至皇帝、文武百官,下至百姓的信任和称颂,其生平事迹涵盖了各个方面,堪称千百年清官的楷模。

  肆  神奇包公戏

  称颂包拯的戏剧作品很多,其中一部《打龙袍》堪称经典,讲述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此妇即是当朝天子亲母,遭刘太后迫害流落民间。包拯答应代其回朝辩冤。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指出皇帝不孝。仁宗一怒,要斩包拯。经老太监述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亲母还朝。原来刘太后忌恨皇亲母怀子,将狸猫换下儿子,逐放亲母出宫,后又将儿子变成自己的婴儿,立为太子。真相大白,包拯责备帝不孝,需杖刑。但最终用打龙袍三记象征打皇帝,以正告天下。

  在此后举行的包公清廉文化研讨会上,合肥市清风阁《包公廉政展》专家吴胜和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合肥市文联主席完颜海瑞介绍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事迹及包拯精神,以及戏曲《铡包勉》《秦香莲》等和小说中的包公形象。他们说:“在文艺作品中,包公是不畏权贵、依法办案、公平正义的象征。在我国当下反腐倡廉、坚持公平正义、建设法治社会的现实环境中,包公的优良品质,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倒在岗位上,宋仁宗为之辍朝,亲率百官到包拯府上吊唁,谥号“孝肃公”。包公之名由此而来。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文集》为包拯记上浓浓一笔:“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评价包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包拯孝亲名满天下,赢得了世人尊重。

  包公之所以成为包青天,仍是孝字当头、德字为先。采访团离开包氏故里时,笔者听说,当地人士提议肥东县改成合肥市孝肃区,以永远光大包拯的中华文化传统美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孝子包公
广告
新民晚报特稿/星期天夜光杯B08孝子包公 2016-07-24 2 2016年07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