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刘哲昕 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主任。2010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干部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刘哲昕爱心团队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
他是四川地震灾民广为传颂的“上海教授民兵”,他也是63名西部贫困孩子温暖的“上海叔叔”,他十年如一日践行心中的家国理想,他名叫刘哲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资深公益志愿者。从灾难现场到贫困山区,十多年来刘哲昕的公益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并把自己的收入大部分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他所组建的爱心团队已经超过400人,每年捐助资金百万。经常会有人问刘哲昕这样一个问题,他并不富有,为何要做慈善?刘哲昕总是这样回答:“我不是在做慈善,而是传递爱。”
深入灾区的“教授民兵”
2013年4月18日,刘哲昕受邀到汶川讲课,讲述了汶川地震与抗震精神对他的启迪。就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4月20日上午四川芦山发生强烈地震,他直接去机场返回四川,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
抵达灾区后,刘哲昕冒险徒步7小时进入震中,找到汶川救援队,穿上写着“汶川民兵”的制服。在与汶川救援队一同战斗的日子里,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来自上海的“教授民兵”。他知道民兵们有一个很朴实的愿望,就是能够入党,于是决定在当地巡讲,传播核心价值观与抗震精神。
巡讲中,他曾到过一个叫草坡乡的地方,当地淳朴的老乡们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2个月后,汶川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草坡乡成为重灾区,刘哲昕再次回到四川参加救灾。他背着80斤重的物资徒步进入灾区,几次差点从悬崖摔下。当时泥石流灾害持续不断,草坡乡随时可能被彻底摧毁,不少老乡不愿意离开故土。刘哲昕积极劝说,终于让老乡们同意撤离。就在撤离的时候,刘哲昕亲眼目睹了一次可怕的垮坡,一座山体就在眼前垮塌,而垮坡的气浪当场将两个人抛进急流吞没,草坡乡的藏族老书记被落石击中头部,不幸遇难。刘哲昕说,这是他与死亡距离最近的一次经历,劫后余生,除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多是对灾区人民坚韧不拔勇气的敬佩。
助学帮困的“上海叔叔”
在刘哲昕看来,爱不仅是抗震救灾的人性光辉,更是一种持续的温暖,绵延而悠长。自从2005年以来,刘哲昕通过希望工程、对口帮扶等途径长期结对资助西部贫困学子,个人结对长期资助63人,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刘叔叔”。
作为一名教师,刘哲昕并不富有,除了家庭必须的开销外,他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助学帮困,过去十多年来,他捐款捐物累计超过了80万元。有人说慈善是富人的专利,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学“精卫填海”。但刘哲昕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首先他不认为自己是在做慈善。资助本质上不是一种金钱关系,而是一种情感关系。对孩子不仅要有钱,更要有爱。而只有爱,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起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勇气。其次,公益是一种态度,个人力量非常有限,但重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能够影响到身边人,让星星之火汇聚成希望之光。
在刘哲昕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凝聚到他的身边。2014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机关党委决定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刘哲昕爱心团队”。截至今年7月,已经有成员400多人,共结对资助600多位孩子,每年捐助总额超过120万元。
实践心中的“家国情怀”
“知行合一,坐言立行”是刘哲昕的人生信条,他坚信自己的人生舞台不仅仅在三尺讲台之上。
刘哲昕说,他理解中的教育,不仅是讲课念书这么简单。投身公益十余年,他认为自己首先就是被教育的对象。“我们帮助孩子,并不纯粹是给予,孩子们也教会了我们很多,和他们在一起经常会感动流泪,有时我们才是学生。”
作为民间公益团队,团队教育也至关重要。常有人表示要捐款给刘哲昕,他却坚持不经手一分钱,让资助人与受助孩子直接对接,个别队友零散的捐款也直接汇入学院纪委监管的公益账户。他的工作重心在于建立完备的团队架构,打通资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渠道,并做好项目对接与落地监管工作。“爱心团队不拥有金钱,只拥有人心。”刘哲昕告诉记者,这正是他所探索的公益新模式。
去年,刘哲昕的爱心团队在南疆盖麦提县开办了第一家“爱心双语夜校”,帮助维吾尔族孩子提高汉语水平。目前南疆双语夜校总数超过30家,学生总数1000多人,刘哲昕担任了每个学校的名誉校长。
“我觉得根植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信仰就是家国情怀。”刘哲昕说。而十余年的公益之路,正是他对心中“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