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茅盾入职商务印书馆,从此在上海生活工作了近20年,完成了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外来青年到中国新文学运动标志性人物的转变。在上海,25岁的茅盾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样在上海,30岁出头的茅盾写出了紧扣这座大都市脉搏的《蚀》三部曲、《虹》、《子夜》等代表作。
本次文献展由“在上海,成为茅盾”“摩登·茅盾”“茅盾的会客厅”三部分组成。展品共100余件,包括茅盾青年至中年时期的老照片,茅盾重要作品手稿及茅盾回忆录的部分手稿,茅盾作品初版本以及展现茅盾与友人交往的书信图片等。其中由桐乡市档案馆提供的很多手稿资料为首次向公众展出,而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桐乡市乌镇茅盾故居纪念馆提供的大量老照片则为观众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茅盾影像。
展览为解放日报社人文活动品牌之一“大师在上海”打响了头炮。“大师在上海”将通过展览、讲座、沙龙、研讨会、电影放映等形式,展现20世纪大师级人物与上海的交集,探寻上海这座城市孕育大师的传统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