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奥运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之前为儿子,四处参赛;如今为国家,继续征战;当初是小爱,如今是大爱,更令人敬佩。41岁的“奶奶级选手”丘索维金娜亲口对本报记者说——~~~
     
2016年08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之前为儿子,四处参赛;如今为国家,继续征战;当初是小爱,如今是大爱,更令人敬佩。41岁的“奶奶级选手”丘索维金娜亲口对本报记者说——
四年后,再见!
关尹
1992年17岁 巴塞罗那奥运会
1996年21岁 亚特兰大奥运会
2000年25岁 悉尼奥运会
2004年29岁 雅典奥运会
2008年33岁 北京奥运会
2012年37岁 伦敦奥运会
2016年41岁 里约奥运会 新民图表 制图 董春洁
  她双手一撑,奋力一跳,在空中翻腾一圈,当人们都准备为这个全场高难度动作欢呼时,落地时丘索维金娜却坐到了地上,最后她只拿到了第七名。

  成绩其实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还在。今晨的女子跳马决赛,许多人只为她而来。在这个赛场,她是最亮的明星、最棒的英雄。但当她走入混合采访区时,所有人却都在向她行注目礼。

  不过短短三十米的路程,丘索维金娜竟然花了足足四十分钟。几乎每移动半米,她就会被各国媒体记者拉住,请她说说自己的故事。就连拿到金牌、体操界最红的美国名将拜尔斯,也完全被晾在了一边。

  今年,丘索维金娜已经41岁,在20岁就被称为老将的女子体操界,她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异类”。

  到时候离开了吗?赛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豪迈地喊出一句:四年后我们东京再见!她的励志人生,仍将继续。

  一段传奇

  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还是1992年的巴塞罗那,距今已经整整24年。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在靠吃青春饭的体操行当,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居然可以延续三十几年,这无异于人类活两百岁。奇迹?丘索维金娜真的做到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丘索维金娜代表独联体参赛;1996、2000、2004三届奥运会,她代表的是乌兹别克斯坦;2008、2012年,丘索维金娜代表德国出战;而这一次里约奥运会,她又代表乌兹别克斯坦。一个人,七届奥运,几人能行?

  对丘索维金娜来说,能够形容她的已经不是“妈妈级选手”。“她们都叫我奶奶。”她笑着说,“但是在比赛中,我们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17岁还是40岁,这都不要紧。”

  当丘索维金娜站在记者面前,不到半米的距离,可以清晰地看到,岁月在她脸上留下许多痕迹,那瘦削的脸庞、深凹的眼窝,还有粗糙的皮肤,都在无声地述说着过去的艰辛和她的坚强。她不是最美丽的体操选手,却是最令人动容的一位。

  只怕心老,不怕路长。她,真是一个不老的传说。

  一个故事

  如今,当她站在场上,奥运已不再是比赛,而是一部关于爱与传奇的电影。有关她的故事,或许人们已经听到过很多遍,可永远不嫌再多听一遍。每一次,都可以当做心灵的洗礼。

  她的运动生涯有着无比美妙的开始,17岁时就代表独联体在巴塞罗那拿到一枚女团金牌。1996年,21岁的丘索维金娜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退役,嫁给乌兹别克斯坦摔跤选手巴克德尔,带着数枚世界级金牌和三个以她名字命名的体操动作离开了赛场。

  但命运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大儿子阿里什三岁时就开始咳血,随后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为了给儿子治病,卖车卖房仍不够,丘索维金娜选择复出,通过比赛赚取医药费。那时的她从不避讳,甚至说得赤裸裸:“一枚世锦赛金牌等于3000欧元的奖金,这是我救儿子唯一的办法。”

  乌兹别克斯坦的医疗条件有限,有钱也未必治得好,德国的一家俱乐部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她们举家到了德国。后来出于感恩,她决定改国籍,帮德国拿金牌。27岁的年纪,当其他体操选手早就过上相夫教子的安稳生活时,丘索维金娜却开始朝全能型选手发展,原因很简单:项目越多,奖金就越多,儿子就越可能活下去。当别的运动员专攻单项时,她会把四个项目全报上。丈夫后来也放弃了摔跤在家全心照顾儿子,全家人的生活都维系在她1.53米的身体上。

  为了赚钱,丘索维金娜只能从早到晚地在空中飞来飞去,有比赛就去参加。2002到2005年,大概是她此生最提心吊胆的几年,不敢受伤,不敢生病,更不敢退出。儿子没好,她不敢老。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丘索维金娜的努力下,儿子已经基本痊愈,不用再接受治疗。如今,阿里什已经17岁,长得很像妈妈,也特别喜欢运动。谈起儿子,她会一脸幸福,“他很好,喜欢打篮球。”

  倾尽半生光阴、耗尽全部力气给儿子治病,丘索维金娜堪称奥运赛场上最伟大的母亲。这样的故事,足以令人飙泪。

  一种情怀

  比赛结束,想要以全场最高难度博金牌的丘索维金娜最终没有如愿。

  她为爱而战,为小爱,也为大爱。2013年,她申请重新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征战里约获准。在更早之前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她以客座教练的身份带领乌兹别克队参赛,与祖国的姑娘们一同拿下了女团铜牌。“能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参赛,我感到非常骄傲,这是我出身的地方。我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体操生涯,我也想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体操生涯。”这是叶子对根的诉说。也许你曾远去,也许你曾漂泊,但心中存留一份永远的牵挂。在乌兹别克斯坦,有点名气的运动员移民是流行的做法。但丘索维金娜说:“如果不是孩子的病,我从来没想过移民任何地方。我哪儿也不想去,到哪里都记得自己的故乡。”作为一个母亲,她赴德国为儿治病,是小爱。作为一名斗士,她没有一刻放下过祖国,这是大爱。

  她的身上,写满了大大的爱。之前是爱儿子,如今是爱国家。角色不同,情怀依旧,让人肃然起敬。

  “这会是你最后一届奥运会吗?”在丘索维金娜转身离开前,记者赶忙追问。她一回头,“四年后,我们东京再见!” 

  特派记者 关尹 

  (本报里约今日电) 

  里约手记

  致敬

  如果不是来里约,真没想到还有机会见到丘索维金娜,还有机会向这位传奇人物致敬。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就见过她。那时她33岁,在体操赛场已经是神一样的存在。她奋力一跳,为德国斩获一枚跳马银牌,很多人以为那是她参加的最后一届奥运,包括我在内。

  8年过去,她已经41岁了。她还在,她的难度竟然还是最高。这是怎样的一种震撼?23金在手的菲尔普斯固然伟大,可谁能说,年过不惑、奋战七届奥运的丘索维金娜比“飞鱼”逊色?某种程度上,这种从不轻易放弃的坚持更难得、更伟大,尤其在世人了解了她为儿子而战的故事之后。

  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场景便是,世界各国的记者争相采访丘索维金娜。她只是第七名,却又是最受欢迎的一位。

  人们对丘妈的敬仰、尊敬、崇拜,已经超越了金牌,超越了成绩。在她身上,就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她就是最美的一道风景,她就是人们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冠军。

  退场时,丘妈大声说,四年后东京再见。我在想,如果她还要比一届甚至再下一届奥运,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实在不可思议。

  关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3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4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5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6版:奥运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科普
   第B0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人物/新民环球
四年后,再见!
新民晚报奥运特别报道A13四年后,再见! 2016-08-15 2 2016年08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