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上海市政府发布。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有了“顶层设计”。
先行先试
试验田正“由点成片”
据悉,此次推出的《方案》主要任务包括:创新市场评价机制、建立新型业界自治平台、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监督作用、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率先创新“证照分离”改革、深化浦东新区大部门制改革、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实施精准监管、建设和完善浦东新区网上政务大厅等。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不少举措已经在自贸区先行先试,缓解了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正“由点成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改革“试验田”。2013年9月自贸区成立至2015年4月自贸区扩区,近20个月内,上海自贸区的新设企业达18000多家;扩区后一年间,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达16700多家。
激活市场
系列“第一”落户自贸区
事实上,自2013年在上海自贸区诞生第一版“负面清单”以来,经过2年多的发展,它已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助推器”。
俄罗斯方块、超级玛丽、魂斗罗这些名字对于许多“70后”“80后”来说并不陌生。但之前,这些游戏和主机并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直到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成立,国务院决定在自贸区内通过审查的游戏可以面向国内市场销售,尘封多年的正版游戏市场才正式开启。
随后,一系列“第一”落户上海自贸区: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第一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独资医疗机构等;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交易等一批贸易平台建设不断提速;国家开发银行上海业务总部、上海保险交易所、中远海运集团等功能性机构和要素市场频频落地等。
优化服务
“自贸速度”不断提升
面对市场、面对企业,政府部门自我革命,让企业“少跑路”,优化企业服务,已成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去年11月底,借助自贸区保税区域的企业准入改革措施和境外投资备案便捷通道,上海足坛名宿徐根宝得以顺利飞赴西班牙,成功收购西乙B联赛洛尔卡足球俱乐部。承担该笔收购任务的上海根宝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了相关证照,从申请到取证只用了10个工作日。如此的效率,得益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启动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和高效便捷的境外投资备案。
“自贸速度”快了多少?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清单外实施备案制,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减到1个工作日,通过备案方式新设的外资企业占比超90%;3亿美元以下项目核准改备案,办结时间从3至6个月缩短至3天;截至2016年4月底,累计办结境外投资项目1047个,中方投资额累计达到375亿美元。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