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小成本拍电影
依然能向大师表达敬意
刘巽达
  ◆ 刘巽达

  今年上海文化界,聚焦锁定了文学大师茅盾先生。先前,“从文学到电影”这样的重要研讨活动——这场研讨活动的“预热”是放映茅盾先生的一系列电影:既有早先桑弧导演拍摄的《子夜》,也有朱枫导演在2007年拍摄的《春蚕》,更有浓墨重彩的“《蚀》之五部曲”——茅盾先生在上海第一次以“茅盾”笔名发表了中篇小说《幻灭》,第二年,又写完《动摇》和《追求》,构成三部曲《蚀》。而青年导演郑大圣把《蚀》之“文学三部曲”拍成了“电影五部曲”:《春风桃李》、《章台秋柳》、《怀朴抱素》、《江枫渔火》和《霜天晓角》。他和编剧在尊重原作主旨的前提下,大刀阔斧地改写了原作情节,重新梳理了两对青年男女纠结交集的四段人生路,创造性地再现了原作的精气神:年轻人的幻灭、动摇和追求不仅是民国的,也是当下的,更是超越于时代的。而且,这五部电影每一部的成本,仅在100万元上下。

  原本,在“艺术电影唱主角”的年代,无论是《子夜》还是《林家铺子》,根本不用担忧其“上座率”。一个电影制片厂,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的模式,大张旗鼓地再现大师名作。然而到了今天,谁要是“胆敢”去碰“现代文学史名作”,就等于自贴“小众电影”的标签而无人敢投资。为什么今天的观众会“趋商业片”而“离艺术片”,审美倾向呈现严重下滑的趋势?其间有种种可以分析的因由。但无论如何,将“文学遗产”打造成“遗产电影”,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绕过的课题,因为断了人文根脉,国家和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两年前,作家出版社启动一系列将库存版权文学作品转换为电影的项目,郑大圣受作家出版社委托,接下了茅盾《蚀》三部曲的改编拍摄工作。电影由作家出版社与央视电影频道共同出资,三部曲被改编为五部90分钟左右、剧情相对独立而又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影片。但“匪夷所思”的是,在一部电影动辄数千上亿的今天,这5部90到95分钟的长片,总成本不到750万元,平均每部成本不超过150万元,还是一部“年代戏”!这在今天的电影制作中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成本,一般情况下,艺术质量的不足当是铁板钉钉的事。然而看了所有的五部曲,业内和观众却都齐刷刷给了相当高的赞誉,并由衷地对导演表达了“隆重的敬意”。

  导演的“独具慧眼”是由于深谙文学名著的“含金量”。有人说,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人间喜剧》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那茅盾小说何尝不是20世纪某个年代的社会百科全书?《子夜》里股票市场的喧闹,资本家的勾心斗角,劳工的反抗等等,全景式地描摹了当年上海滩的现实,一旦诉诸影像,显然是最好不过的“还原现实”。这样的“还原”,由于高度真实,其中“与当今现实链接”的部分,尤其动人心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总是出乎创作者的预料。郑大圣拍摄的“五部曲”,同样如此:虽然小说是以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讲述的是那个时代青年人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以及不断追求与幻灭的人生历程。但是观影过程中,人们情不自禁会心而笑,其中“年轻人的普遍情绪”(郑大圣语)弥漫其间,“相似场景”比比皆是,似乎85年前的故事,当时大学生的心境和今天的年轻人无甚差别。

  起先我也是“不看好”这样的“小众改编”,曾经几次错过了看片机会。但是看完影片,我真的被震撼住了——这简直是一道“电影大餐”,比起某些艺术电影,仿佛“零嘴”与“大餐”之比较,过瘾极了。影片艺术性高超,完美地保留了其经典性,其中一个“秘诀”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没钱拍摄大场面,就干脆紧扣人物关系,着力人物塑造,深深吸引观众。哪怕有可能被诟病为“话剧电影”,只要抓住人物之魂,情节之魂,情怀之魂,就能保证其吸引力。在最后一部《霜天晓角》中,四位主人公在咖啡馆的“冗长对话”,简直堪比舞台剧。然而由于人物关系的内在紧张和蛰伏着的惊魂情节,你一点不感到沉闷,反而觉得这样的对话惊险而精彩,它不但担负起预示未来的重任,还把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的转换与升华,交待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显示了导演塑造人物的良好功力。而且,不能不说的是,这五部电影是“真正的电影”,它们克服了有可能变成“话剧电影”的险境,努力用尽一切电影元素,让“话剧的对话之神”和“电影的影像之神”高度契合,成就了中国的“遗产电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跨界/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福彩专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B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B06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再见,《七月与安生》
看戏,主要看气质
以小成本拍电影 依然能向大师表达敬意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B03以小成本拍电影
依然能向大师表达敬意
2016-10-08 2 2016年10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