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陆康隶书的金石气与装饰味
董少校
  ◆ 董少校

  漫步在书法展厅,或者翻阅一册作品集,熟悉上海书坛的观众读者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哟,这幅字可能是陆康写的。”细看作者,果然猜得不错。身为当今海上创作活跃而实力出众的艺术家,陆康不仅因瑰美奇秀、旷达文雅的篆刻为人们熟知,还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不凡成就,五体皆能,尤以劲朴俊逸的隶书形成鲜明的个人面目,遥遥一瞥即可轻易辨识。

  在祖父陆澹安指授下,陆康六岁即临习书法。陆澹安藏帖丰赡,书法造诣深厚且富于变革意识,引导陆康广临诸家,隶书即有十数种。凡《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门颂》等,陆康皆心追手摹,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吸纳诸家精髓,化成自家营养。在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陆康未曾放松对隶书的研习与探求,眼前这部《苏东坡前后赤壁赋》(见图)是他隶书的又一项沉实收获。

  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为时人乃至后世所铭记,在艺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那不是因为他家庭富有、地位显赫,而是因为他使用并提炼出个性化的艺术语言,造就新的作品风格。陆康的隶书技法纯熟而体势流美,易于识别,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书法具有金石气与装饰味。

  作为蜚声沪澳的篆刻家,篆书是陆康的看家本领,他曾出版《名家导临——篆书》(2005年)这样的专业著作。在他看来,隶书并非从甫一问世就成熟完善,篆书向隶书演化存在一个两体混杂的过程,在隶书中借用篆字不仅符合书法进化的逻辑,也可以作为形成个人风格的策略。《前后赤壁赋》中部分文字借用篆书,如“不”、“山”、“有”、“无”、“夜”、“笑”、“流”、“断”等,皆符合隶书形貌宽扁、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基本特征,然而基本结体采用篆书,完全被“隶化”了。巧妙地借用为作品赋予高古之气,把受众引向两千年前那段篆隶交替的历史时期,字体的间歇性变化尤其为欣赏带来跌宕起伏的节奏。与此同时,陆康运笔娴熟,透出刀刻之意,增进作品的金石气韵。

  陆康隶书金石气的另一个表现在于注重相邻文字搭配布局,如同篆刻腾挪穿插营造章法,作品局部疏密有致,整体上稳健而空灵。《前后赤壁赋》以画有方格的宣纸为载体,相邻的两横两纵即构成印面的基本结构,陆康凭借深厚的治印功力,在书写中对字体形状、笔画长短、线条走势等巧妙选择,使一个个的小片段都有所呼应,顾盼生姿。如“不”字首笔为长横,左侧相邻的“而”字在起笔时显著下移,避免两横打架。“用”字左笔挑起靠近界格,左邻“无”字末笔捺画伸向下方,再左侧的“所”字短横取势右下,与“用”共同呼应“无”字舒展开来的左波右磔,呈现出平衡之美。在这个意义上,陆康《前后赤壁赋》不能像对待古碑拓片那样将文字重新排列,那会破坏陆康在布局上的匠心,所以出版时采用影印方式。单个文字同样注重疏密搭配,如“变”字上部笔画多而下部笔画少,陆康分别以细笔和粗笔出之,形体稳当,交待清晰,像篆刻一样考究,读来赏心悦目。

  如果说金石气是陆康隶书因筋骨强健而生成的内在意蕴,装饰味则是形貌纤秀而具备的外部特征。通常隶书起笔为圆而收笔为尖,陆康以跃变而非渐变的头和尾强化这种态势。他的隶书头部藏锋并猛然凸起,近于方笔;尾部骤然收尖出锋,形如带勾。尤其是收笔略顿送锋,轻盈挑起,舒展而飘逸,传递出一种轻松畅快的情绪。此外,陆康还注重以相同笔画的近距并置营造文字的空间感。《前后赤壁赋》中,“天”字二横、“羡”字三横、“复”字两撇、“将”字三点等,排列紧密,与其他部位的宽绰形成对比,张弛有度。这种外在的装饰味与内在的金石气相融合,为陆康隶书赋予氤氲绵长的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跨界/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福彩专刊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B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B06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蟾蜍杂项拾趣
舅甥书法情
陆康隶书的金石气与装饰味
再现漆画辉煌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06陆康隶书的金石气与装饰味 2016-10-08 2 2016年10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