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一定会去勃兰登堡门,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拍照。刚刚上了车,经过一大群低矮的灰色水泥群落,导游一定会说,这就是著名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或者叫做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广场。有人隔了车窗手机匆忙拍了几张照,车就开远了。
假如没有去过这一个灰色水泥群落,大约不会觉得会是什么遗憾,唯有进入了犹太人纪念碑,才会震撼。你才可以说,柏林,我去过了。
说是纪念碑,其实只是一个个大小规整、高低不一的矩形灰色混凝土碑块。碑与碑之间,是并不宽敞的走道。每个碑略有斜度,宽约一米,长有两米多;高低则不同,或没膝,或齐腰,或高于人头,有三四米之高。看上去有点像棺木的形状,其实这一个纪念广场,没有任何犹太人的遗骸。整座广场共2711块水泥碑。这个数字是美国建筑师彼德·艾森曼根据纪念地的面积而定的,没有任何象征意义,与被害者数目也毫无关联。整座犹太人纪念碑也没有任何的标志性说明。它就是以灰色矩形的姿态,静卧在柏林市中心的心脏地区。
我在碑林的网状通道中无目的穿行——在毫无生命感觉的灰色混凝土碑林中,瞬间就丧失了目的,瞬间就渺小,恰如蚂蚁在水泥高墙下碌碌营生。似乎是在前行,似乎是有路可循,似乎头顶还偶尔看得见太阳,却是没有希望;走出一座灰色水泥碑,又走入另一座灰色水泥碑,太阳也只是秒杀般的奢侈,灰色才是犹太人的命运。这大约就是柏林选择艾森曼作为犹太人纪念碑设计师的缘由——他擅长以一种清晰的思路将哲学问题融合到设计中来。
漫无目的地走着,很自然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想到了《钢琴师》,还想到了更早的一部电影《逃离索比堡》,想到了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想到了世界上的人祸和对人祸的态度。
犹太人纪念广场是安静的,却不需要仰视,当然也不是热闹的,用亲近来形容可能更为妥帖。它和民众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感。它紧邻使馆区和蒂尔加藤公园,周围还有文化设施、商店及居民住房。这充分体现了纪念地的公共性。它没有围栏,甚至连碑铭都没有,从马路边就可以循着任何一条通道走进去。我看到了小孩,看到了大人,看到了游客,有拍照留念,也有坐在较低的水泥碑上低语,读书。它就是一个普通而不普通的广场。真正展现犹太人被害史实的,是广场地底下的“碑群信息厅”(德语:Ort der Information),它列出所有已知被害犹太人的名字。被害者名单的陈列很特别,是陈列在地板上的。长长的名单间设有通道,给参观者自然形成了“默哀”氛围。
犹太人纪念广场也有它的前世,我猜想应该是有特殊含义的所在,果然,纪念碑的地点曾是希特勒德国政府大臣官邸。而纪念碑的落成开幕日也是有特殊含义的。2005年5月10日开幕,六十年前的1945年5月9日(德国时间),纳粹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落幕。
我去犹太人纪念碑时,中国游客不多见。听说中国旅游团队一般都是将它作为过路的景点,而不是下车的景点。柏林值得去的地方很多,犹太人纪念碑一定是非常值得去的人文景点。一个即将去“全德游”的朋友给我看行程,柏林市区游玩时间:一小时三十分,显然,不包括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朋友重重地“哎呀”了一下。
相关链接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亦称为浩劫纪念碑。它位于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及布罗·哈普达设计,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它占地19000 平方米,安放了2711块混凝土板,在一个斜坡上以网格图形排列。混凝土板长2.38米,宽0.95米,高度从0.2米到4.8米不等。
纪念碑于2003年4月1日动工兴建,在2004年12月15日完成。在2005年5月10日开幕。同年5月12日,开始对外开放。它位于勃兰登堡门之南,邻近腓特烈城。纪念碑的地点曾是希特勒德国政府大臣官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