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物实现100%再利用
有工地,就有建筑垃圾。然而记者走进龙耀路云锦路口的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X-1地块)项目工地时,却发现工地旁多了一个能将建筑固体废弃物制成砖块的小型加工车间。记者看到,混凝土建筑废弃物经过破碎、筛分处理,通过运输带投入料桶,在搅拌机、制砖机内“走”一圈后,通过模震压制砖块成形。这些“重生”的砖块最高强度甚至能够达到20兆帕,可以用在道路建设、建筑的二级结构上。
目前,这个车间已经完成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项目建造时产生的8万吨混凝土废弃物100%处理再利用的目标,同时帮助周边项目消纳了混凝土废弃物3万吨。
推广可兼得三大效益
对一个项目来说,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投入产出的最大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好消息是,这项技术有望在上海进行推广。建筑业内人士表示,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是最具有资源化利用价值的建筑废弃物,是取代天然砂石的最佳原材料。就拿上海来说,如果废弃混凝土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每年可替代天然石子500万-700多万吨,约占外省市年供应量的10%左右——每年外省市供应上海6000多万吨的天然石子——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条路促进资源循环
记者了解到,市住建委积极推进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已初步建立了建筑废弃混凝土收、运、处、用一体化运作模式。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顾金山接受记者采访时,为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指出了四条发展路子:一是通过推进装配式建筑、全装修和大开间住宅发展,促进建筑废弃混凝土源头减量化。二是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实行专车运输、取缔小作坊,强化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利用主体约束。三是加强利用企业能力建设,提升建筑废弃混凝土处置利用水平,促进再生建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建筑废弃混凝土就地利用。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再生建材市场,加快形成供需平衡、健康有序的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