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的跨界
和现代舞者谢欣聊天,很容易就会被她感染。她的鲜活,不仅仅体现在灵动的肢体上,还体现在她迅捷的反应、直率的个性以及充满想象力的语言上。2015年,她被中国舞协确认为2015“青年舞蹈人才扶持计划”的7位舞者之一;今年,她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剧场,开始培养年轻舞者,用肢体来创造更多可能。
谢欣编排的《一撇一捺》入围今年第十届“荷花奖”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加入其中的都是新人,最小的22岁,最大的35岁,其中有自由舞者,也有国家舞团的在职演员。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舞者不仅仅追求把动作做得漂亮,他们还打开肢体的“桎梏”,创造了一种更有质感的舞动。据悉,谢欣舞蹈剧场的青年舞者们每天必须做的,就是强化肌肉训练,全方位打开感知,唤醒潜藏在主观思维下的肢体意识,让舞动回归自然。
谢欣说:“肢体是我们的工具,我们最多用到的是我们的大脑和想象力。”他们用头脑进行舞蹈的跨界,用肢体真实地表达自我。这些舞者都很喜欢即兴表演,他们不会为下一个动作怎样做而担心,因为他们的肢体已有了足够的能力,随时可以根据当下的情境作出反应。思维流淌在肢体中,有时肢体的反应速度甚至比大脑还快。
用舞蹈进行肢体的探索,赋予肌肉更丰富的感知,从而摆脱一种思维上的惯性,带给观众更新鲜、更奇妙的体验。这就是谢欣舞蹈剧场培养年轻舞者的跨界思路,更是一种全新的舞蹈创作理念。
在《一撇一捺》里,除了肢体语言,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传统舞者的肢体要求,一般是练到肌肉产生记忆,凭这种记忆和感觉去完成演出。而在谢欣的舞蹈剧场中,每个舞蹈、每个动作、每次发力都是一种新尝试。对观众来说,这些舞者就好像一个个时间、空间的交集点,他们连接、交汇、碰撞,甚至燃烧、湮灭,这在传统舞蹈中是极少有的。
形式的跨界
作为第十届“荷花奖”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的第二部展演剧目,周莉亚想通过跨界舞蹈剧《yào》探索的是一种打破界限的、全新的舞台表现方式,从而给予观众足够的自定义空间。在演出形式上,她尝试的是舞蹈、话剧和戏曲三种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
这是周莉亚连续第二年入围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在她看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进行创作,作品的生命力会更强。”舞蹈演员“开口”说台词、戏曲演员没有传统唱段、话剧演员展示舞蹈肢体——这样的尝试,对于青年舞者和演员来说,既是一种自由发挥,也是一种考验。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做自己想做的,不受约束、不受限制。在《yào》这部作品中,有很多让观众觉得新奇有趣的形式。男女主角关于“花”的对话,是由舞蹈演员与话剧演员共同完成的;戏曲演员的出场和整体表演过程中,没有传统的伴奏……
在《yào》中扮演男一号的青年舞者黎星,也是《一撇一捺》的参演者。在他的眼中,《一撇一捺》呈现的是“未知之美”,而《yào》呈现的则是“确定之美”。“虽然《yào》融合了三种艺术形式,但它却是有序的,你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处理都是在限定的情境之下完成的。”黎星说,作为一名男舞者,当你的“对手”换成一个戏剧演员、一个话剧演员时,就会发现以往的“动作不够用了”,这时就需要赋予动作更多的意义,这种形式上的跨界使得这部作品的整体架构更加饱满。
本报记者 张艺 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