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即将上映
张艺
■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海报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于今年1月在央视首播,真实记录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故宫文物的原始面貌,还原了“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播出之后,获得了极高的人气,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

  今年12月16日,由该剧改编而成的同名纪录片即将进入全国院线。昨日,影片导演萧寒、“故宫男神”钟表修复师王津来到上海,和粉丝们分享了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主创与众嘉宾台上交流 见上图)。

  导演萧寒告诉记者,此次电影版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粉丝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希望这部纪录片能让大家再度关注工匠精神。“剧集版的走红,是故宫博物院所蕴藏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共鸣与思考。”他举例说,曾经有一位修复师花了7个月时间修复一件漆器,每天要刷一两道漆。“匠人之所以称之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娴熟的技能,而蕴藏在技能背后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对于大众来说,这种“工匠精神”作为故宫精神的一部分,是让他们感动和感慨的关键所在。

  和剧集版相比,电影版取消了旁白,用“接地气”的镜头语言讲述修复师们的故事。萧寒形容说,看剧集版更多的是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而看电影则像是读一篇充满情感的散文,“它会到达你心里的那个情绪,会让人在音乐中,在师傅的话语中,在画面中,甚至是在最后的空镜头中,在麻雀吃猫粮、蚂蚁爬过的时刻,感受到一些淡淡的忧伤。”

  更多的人走进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电影,这是导演萧寒的期待,也是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的期待,更是剧组所有人的期待。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没有特别分工作镜头或者是自然生活状态的镜头,而是用100多小时的素材,剪成了90分钟的影片。

  片中的美令人触动,它的魅力不因为时间、不因为年代而发生变化。影片开头,萧寒放入了很多摩擦的声音,打磨声。他用了很多这样的声音,来表现“文物医生”的日常生活。“我希望你们看得快烦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能烦’——这,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本报记者 张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专版
   第B12版:社会/新民环球
一票60万令人咋舌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即将上映
谁来牵住黄牛鼻
2017费玉清继续上海开唱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5《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即将上映 2016-12-05 2 2016年12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