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录老师”来了
没有生源保证,就难以从生源中选拔优秀的人才。一个时期以来,不少专家对杂技艺术的“低龄化”深感忧虑,对于一所从事杂技教育的专业学校来说,生源却是振兴发展中国杂技的血脉所系。
“马校”建校之初,只有十几个学生。十多年后,学生多了,教师多了,并且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范围,开设新疆班、青海班,支援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优秀的杂技演员。
程海宝去“马校”当校长之际,正值中国杂技界转型,没有现成的教学版本,杂技教学单一,如何顺应改革,导入新颖的教学方法,改变甚至颠覆旧教学模式?这是他面对的挑战。
“录老师”来了。“录老师”是何许人?是出身名门之家的一位老师吗?不是。是“录像带”!为什么一盘“录像带”成了“录老师”?
程海宝说,时代不一样了,杂技艺术的表现手法,包括用来烘托杂技演出气氛的舞美艺术,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仍然照搬照抄原来的教学模式,那是很难突破的。那么,究竟选择什么为突破口呢?他陷入了思考,心想,人们不是常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吗?既然这样,中国杂技就必须将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民族的土壤,同时也要兼收并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创新教学,改变那种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模式。当他了解到有些学校在推行电化教学,来了灵感,“录像带”不正是电化教学的一种手段,何不将“录像带”引进学校,请它当老师,让学生在音响和画面的体验中寻找杂技艺术的感觉呢?这样一想,他决定一试:“我们的老师,都是学有专长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全才啊!‘录老师’是经验的总结,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记载有国内外艺术的“录像带”就这样走进了上海马戏学校的课堂,它们具有可看性、趣味性和资料的相对完整性,教师们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很快,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也被引入了杂技教育。
荣获摩纳哥第18届初登舞台国际马戏节“金K奖”和第22届意大利金色马戏节“集体金奖”、第十届意大利拉蒂那国际杂技节“金奖”的《单人艺术造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一说起《单人艺术造型》,程海宝很兴奋:“‘单人’决不是‘单个’,它应该是综合的,体育竞技中的叠罗汉、翻跟头,和我们杂技节目是触类旁通的,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互为借鉴,我相信,这个节目就会更好看,更有艺术性。”
借鉴,不是简单模仿别人,而是站在其他艺术匠人的肩膀上,拓宽自己的视野,在“录老师”启发下,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的杂技节目《单人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在比赛中获得大奖。有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上海马戏学校的杂技节目技巧好,艺术性强,可以说,“录老师”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单人技巧》,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罢了。
程海宝的教育目标十分明确:作为上海的一所杂技专业学校,它的立足点应该是上海,但是,光这样还不够,应该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他的心里,始终活跃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冲出国内赛场,到国际赛场去!如何打造具有上海马戏学校特色的品牌杂技节目?这位“三狂”杂技艺术家说得也很明确,“中国是世界第一杂技大国,源远流长的杂技艺术经久不衰,探其奥秘,品牌的塑造、坚守和创新是中国杂技艺术不朽的灵魂,历经千锤百炼的品牌杂技节目应该是杂技艺术发展的理想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中国杂技,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表现样式上,都在不断经受挑战,如何面对当下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在国内教育的存量体制中培养具备特殊技能的专门人才?
这就不是“录老师”能解决的了。这是一条坎,很难跨越,但程海宝义无反顾,必须跨越。他说:“美国的土地能种庄稼,中国的土地也能种庄稼,关键是如何种。租给别人种是一种方法,自己种也是一种方法。老大自居,种不好庄稼,要以平常心,一锄头、一锄头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