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新民健康/健康+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因检测“助攻”,肺癌成了可控疾病
吴瑞莲
  吴瑞莲

  通过基因检测破译人体“疾病密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精准医疗正将医疗健康事业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日前,由中国健康促进教育协会主办的“精准医疗互动研讨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表示,基因诊断指导用药可大大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临床数据显示,精准治疗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2002年的10个月,延长至2014年的39个月, EGFR突变型肺癌正逐渐成为临床可控的疾病。

  精准用药 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命

  在众多癌症中,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癌症第一杀手”。吴一龙教授表示,由于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出现咳痰、咳血的症状时,多数已到疾病晚期。在所有肺癌患者中,晚期患者占了7成。据了解,在传统化疗时代,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

  吴教授指出,从肺癌的治疗历史来看,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速度,也推动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他以肺癌为例说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特别”的驱动基因。“相比于欧美人群9%的EGFR突变率,中国肺癌人群EGFR突变率高达30.1%。表皮生长因子一旦出现突变,可以引起肺癌的发生。”而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锁定导致肺癌发生的突变基因,并由此选择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数据显示,携带驱动基因的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可达3.49年,比没有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提高了1年多,比没有驱动基因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了1.5年。吴教授说:“精准治疗使EGFR突变型肺癌逐渐成为临床可控的疾病。”

  别把基因检测

  当“算命先生”

  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不断升温,近两年癌症基因检测也逐渐受到追捧。不少人会根据自身情况来个“N+1”。某些企业将基因测序的效果夸大,甚至将基因检测做营销的噱头,市面上往往就出现了不少打着基因检测的旗号实则更像医疗算命的商品。吴一龙教授对此明确表示:“我坚决反对这种用遗传学基因检测来当算命先生的做法。”

  吴教授认为,没有针对性的基因测序没有意义,基因检测在现阶段也不建议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我们现在做的基因检测和遗传体检只是一个概念。在医学上用概率来判断,甚至进行预防性切除,是现在伦理学上最为反对的。”

  此外,在临床上基因检测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吴教授看来,还要考虑到基因检测后,是否有后续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否则检测也不具备任何意义。吴一龙强调,基因检测需因时因地,同时还要顾及伦理问题,这才是医生应该对基因检测持有的正确态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大网购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互动/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广告
你的“肠道菌群”成身体健康晴雨表
健康黑土地 龙江大米将来沪
腊月养生吃什么?
基因检测“助攻”,肺癌成了可控疾病
玩转健康圈
冬季贪吃火锅当心“火锅病”
新民晚报新民健康/健康+A23基因检测“助攻”,肺癌成了可控疾病 2016-12-20 2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