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基因检测破译人体“疾病密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精准医疗正将医疗健康事业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日前,由中国健康促进教育协会主办的“精准医疗互动研讨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表示,基因诊断指导用药可大大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临床数据显示,精准治疗使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2002年的10个月,延长至2014年的39个月, EGFR突变型肺癌正逐渐成为临床可控的疾病。
精准用药 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命
在众多癌症中,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癌症第一杀手”。吴一龙教授表示,由于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出现咳痰、咳血的症状时,多数已到疾病晚期。在所有肺癌患者中,晚期患者占了7成。据了解,在传统化疗时代,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
吴教授指出,从肺癌的治疗历史来看,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速度,也推动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他以肺癌为例说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特别”的驱动基因。“相比于欧美人群9%的EGFR突变率,中国肺癌人群EGFR突变率高达30.1%。表皮生长因子一旦出现突变,可以引起肺癌的发生。”而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锁定导致肺癌发生的突变基因,并由此选择针对性的靶向治疗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数据显示,携带驱动基因的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可达3.49年,比没有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中位生存期提高了1年多,比没有驱动基因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了1.5年。吴教授说:“精准治疗使EGFR突变型肺癌逐渐成为临床可控的疾病。”
别把基因检测
当“算命先生”
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不断升温,近两年癌症基因检测也逐渐受到追捧。不少人会根据自身情况来个“N+1”。某些企业将基因测序的效果夸大,甚至将基因检测做营销的噱头,市面上往往就出现了不少打着基因检测的旗号实则更像医疗算命的商品。吴一龙教授对此明确表示:“我坚决反对这种用遗传学基因检测来当算命先生的做法。”
吴教授认为,没有针对性的基因测序没有意义,基因检测在现阶段也不建议作为常规体检项目。“我们现在做的基因检测和遗传体检只是一个概念。在医学上用概率来判断,甚至进行预防性切除,是现在伦理学上最为反对的。”
此外,在临床上基因检测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吴教授看来,还要考虑到基因检测后,是否有后续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否则检测也不具备任何意义。吴一龙强调,基因检测需因时因地,同时还要顾及伦理问题,这才是医生应该对基因检测持有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