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信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联络方式之后,围绕微信便不停发生着许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几天前,一个以热爱歌唱的微信群的群主对我发起邀请,要请我给群里的歌唱爱好者们上一节课。
这事让我觉得摸不着头脑,教声乐?微信上么?这是怎么教法?
音乐专业中的声乐课,总是一对一面对面进行的,学生的口型、用气、行腔、吐字,甚至站姿,总是需要展现在教师眼前才行,如果教师看不见学生的现场表现,怎么教导呢?单用耳朵听么?或者说凭借经验从声音中想象学生的一切演唱行为么?不用眼睛,只用耳朵了?这可实在太不专业了。
群中大多是业余歌者,群主小王对我说,吴老师,他们有你给教导一下,亲耳听到你的指点就是他们很大的满足了。
这个就不好拒绝了。说实在的,我倒是想亲身体会一下微信上教声乐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儿。
那天,我白天去录直播,讲了一下午歌剧“卡门”,满脑子都是激情四射的卡门序曲、无比浪漫的“爱情像只自由的鸟”,还有激昂万分的“斗牛士之歌”的铿锵旋律。赶回家里喝了杯白开水,就把我的iPad放到桌面上,搬一把椅子坐下来开始等待授课。
群里开始蹦蹦跳跳地出现“群秘”的通知。啊哈,现在群里都配备秘书啦!而群秘每一次发各类通知的时候态度可谓严肃,与本群主题有关的内容大家可以随意发放,但有的人会把不相干的东西发上来,负责的群秘就出面干涉了:某某,你发的内容与我们群的主题无关,下次不许啦。还有的人会在人群众多的群里发放广告,卖什么东西啦,金融消息啦,保险信息啦……这会惹怒群主,立马将他踢出群。总之,一个专有主题的微信群的群友大都是所谓志同道合者,正应了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于是我参与的歌唱群群秘开始发音啦。一段悠扬的音乐响起,只听得一个悦耳男生在说话:各位热爱歌唱的群友注意,我们的声乐授课时间到了,大家请按报名的顺序开始唱,吴霜老师在每个人唱完后开始点评,其他人员不要插进与授课不相干的内容,发给老师的红包其他人不要乱抢。
啊哈,还有红包呢。
歌手们陆续歌唱起来。他们都是业余爱好者,唱的都是自己喜欢的歌曲,以中文歌为主,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其中不乏声音条件很不错的。我听着他们在各自的环境当中的歌唱,心里在想着,原来看不到歌手本人,也可以听得出许多内容哦。比如说,节省了眼睛的功用,耳朵的辨别力便会分外敏感,你会听出他的呼吸通道是否顺畅,他的咬字是否真正达标,舌齿和唇齿的力量是否足够,他的声音频率控制是否准确,他的呼吸点是否安排得当……这一切,闭上眼睛竟也能清晰可见。
我开始觉得这种授课也有点儿意思。我告诉一个歌者,“你的声音有颤抖,这是不允许的,它会造成你音准不达标,而且也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气力。歌唱时你要把呼吸点放得尽量低,我们唱歌的人讲究的是腹式呼吸,起点越低高音就越容易够得着。”这位歌者告诉我,“老师我就是唱歌总爱抖,这真是我的毛病。”他的态度非常诚恳,我会感觉到他的那种对歌唱的极度热爱,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微信上聊起来竟也十分自然,毫无陌生感。
当一位歌者唱了几遍以后,兴致越来越高,不停地唱不停地问,群秘就不高兴了:某某,你的时间已经过了,下一位准备唱。上一位好像没听见,还是继续唱他的,而这时我已经不能再和他对话了,因为他已经侵占了下面人的时间。我们的授课持续时间是两小时,参与歌唱者是七到八位,那种认真态度与我平日里授课的专业学生一点儿不差。一位唱完,他会真诚感谢,而且一会一个小小的红包会蹦出来,八元六元以至十几二十几元不等,点击、收钱。哈哈!不是钱的价值问题,是那种无端得了彩头的感觉竟让我觉得蛮开心。
微信授课,好像是个游戏,少了一些肃然,却多了不少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