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长假期间各旅游景点人头潮涌,我便会想起自己一个人凭吊曹植墓和仓颉墓的情景。
几年前的冬至日,我去山东省东阿县,参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的开炼仪式。古阿井是传说中中国四大宝井之一,只在每年冬至子时开封取水。当晚11时,我冒着零下16摄氏度的严寒,在凛冽的寒风中参加取水仪式。
东阿历史悠久,汉置县相沿至今。三国魏才子曹植曾在东阿为王。他才思敏捷,七步成诗,流传至今。第二天上午得半天闲,便乘出租车去鱼山景区凭吊曹植墓。出东阿县城南行,是一条沥青道。出租车驾驶员说,你别小瞧这个道,它当年可是康熙乾隆下江南时走过的官道,如今道路两边还留有不少遗迹呢。可惜时值天寒地冻,无法体味杨柳依依,只能遥想当年的繁华与辉煌。
买票进入鱼山,可能是天气的缘故,偌大的景点竟然就我一个游人,感到十分意外。
鱼山是泰山余脉,占地1200亩,因形似乌龟静卧而得名。鱼山脚下即是九曲黄河,河对岸是广袤的鲁西平原。曹植生前常“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因此,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志将他的遗骸葬于风光秀丽的鱼山西麓。曹植墓在全国有多处,但都是曹植的衣冠冢或纪念地,真正的曹植墓就在鱼山,这有考古工作者在曹植墓壁上发现的铭文砖为证。
曹植墓依山营穴,1700年来历经沧桑,199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凭吊了曹植墓后,又参观了子建祠,在隋碑亭与曹植墓之间,有一条弯曲的青石板路,很短,仅七步,这是人们为怀念曹植修建的七步路。他当年七步之内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将其演绎成四句,流传至今。
游览了羊茂台、洗砚池、梵音洞、观河亭、穿阳洞后,看到了一块“中日两鱼山友好纪念碑”。原来,传说中曹植在鱼山闻梵音,首创了中国的佛教音乐,唐时传入日本且流传至今。为纪念曹植的功德,日本宗教界将本土的一座小山命名为鱼山,将曹植奉为日本佛乐的鼻祖。每年都有多批日本宗教团体来鱼山参拜曹植墓,并进行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出景区,听门口售票员说创造了文字的仓颉墓地离此也不远时,看时间还够,立即驱车赶去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结束了结绳刻木记事,开辟了中华民族人类进化史上的新纪元。仓颉墓在微微隆起的高地上,旁边有一条小河,流水潺潺、芦苇茂密,是一处风光之地,当地人称“仓王坟”。据说原有高大的墓冢,古碑数幢,祠堂3间。可惜我看到的仅是墓冢,没有围墙,连门票也免了,其他建筑不知这些年来是否已经修复。让人感慨的是,偌大的仓颉墓景区也仅有我一个游客来此凭吊。
虽然时光已过去数年,但我一个人凭吊曹植墓和仓颉墓的情景至今仍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