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都为“钱”奋斗,艺术界也不例外。我看到网上介绍艺术家时,都不忘标明他的画在拍卖时能卖多少万元。
有网友介绍画家的作品,想让我推荐,一串卖画数据来证明作品的成功。我回答,拍卖场炒作高价已是公开的秘密。
但我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一个艺术理论家的公开演讲。主持人在荧幕上打出两幅作品,一幅是4岁儿童的作品,另一幅是艺术家已经拍卖出数十万的作品。主持人要专家和观众找出哪一幅是4岁孩子的涂鸦,哪一幅卖出大价钱。这个“钱”字,无疑是代表了艺术质量的区别。
理论家与观众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寻找孩子与大艺术家的区别成了他们的着眼点。
想象一下,如果杜尚没有拿一个小便池去展出,而是选择了一个4岁孩子的作品,结果会是怎样?当西方现代艺术出现在中国观众的早期,最多的观众评论是:怎么像个小孩子画的?
西方艺术在印象主义之后,诞生了“首创”价值。某艺术家将小孩子的涂鸦放上画布展出,表现原始生态性的绘画。不是说孩子们的涂鸦一定是好的,而是作者首创地借种了新的绘画。在衡量一幅作品的价值时,要考证作者的来龙去脉。
主持人展示两幅不知名作者的作品,要观者评论,当然不能用考证的方法。这种现场评论形式在西方艺术专业学科也有,都是就画论画。一个小孩子画涂鸦抽象,会有天生几分平衡的感觉。他与成熟艺术家在同类风格上的比拼,未必会低于后者。问题不在哪个是孩子画的,而是要看评论者对作品是否说得有理有据。在黑白用色上,节奏韵律上,是否一笔到位?在抽象结构的上下左右布局上怎样安排?即使看错哪位是孩子或艺术家的作品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就是模仿孩子的拙气,或许还没有达到孩子的天性气质。
有学生申请进入澳洲的艺术专科学校,有的学校非常注重面试。我告诉他们,展示作品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滔滔不绝的对面试老师演讲和回答问题。艺术老师希望招到充满活跃思想和创意的学生,对艺术和生活有独到见解。即使偏离老师的观点,或者与事实真相不符,都不要紧。只要有自己合理的思维逻辑,就是与众不同。
如果我在现场,我会对主持人这样说,我不管哪幅是4岁的作品,哪幅卖到数十万元。“钱”只能把艺术的水搅浑,让人迷失方向。艺术品要就画论画。两幅作品风格手法不同,从单幅作品看是否达到艺术元素的要求。4岁孩子的抽象作品有可能会超过卖高价的艺术家,但是这并不证明4岁孩子就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艺术家成功与否由首创精神决定,而这种首创的背后,有庞大的文化基础作为靠垫。像这种评画的现场条件有限,是无法做出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