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背诵还不够 心灵要有诗歌
杨晓晖
  丁酉新春,上海16岁少女武亦姝在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折桂,同样来自上海的少女姜闻页和侯尤雯的不俗表现亦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引发新一轮古诗词热和关于语文教育的探讨。什么样的语文才有前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育又该有何作为?

  ■ 本期嘉宾

  ◆ 詹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 杨晓晖 《新民晚报》记者、作家

  ◆ 陆亚萍 上海开放大学 课程资源中心主任

  A  拥有对现实认知和批判的能力

  杨晓晖:詹教授,我注意到,在你的《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一书中,您对经典作品的探讨,始终努力切合着当下的价值观,如对卡夫卡、伯尔、志贺直哉的作品。文本意义的分析似超越了教学的范畴。您 强调它们对以金钱作衡量标准的批判,您认为,“拥有对现实认知与批判的能力”,是基础语文教学中就该注重的吗?

  詹丹: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文本分析的意义到底何在?一般认为,其意义本来就不受制于教学或者文学的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文本既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同时又超越其局部的意义,对社会整体有广泛的隐喻性。甚至对文本所持的一种态度,就体现出它深刻的社会性。所以,拥有对现实认识与批判的能力,这既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重任所在。

  以前的语文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其时代性以及思维能力的批判性,都切合这种对现实认知和批判的能力。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中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被要求一遍遍机械刷题,算不算真实的母语运用情境?他们对这样的现状有怎样的切肤感受和反思意识?我们在他们的作文中看到了多少关于这种现状的真切反映?这其中,他们又是如何表现他们自己心灵的顽强成长?就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他离开百草园后,他在压抑人性的三味书屋中又是如何把自己的童趣顽强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B  得语文者得天下?

  陆亚萍:最近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似乎都很关注,网上还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对此,您怎么看?如果全社会都在热议高考作文题,这正常吗?

  詹丹:这当然说明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但我又不太认同这一说法。这话还有一个版本,就是“得语文者得高考”,所以,这里的“天下”,是直指高考的。高考当然重要,但把高考等同于天下,让一切中小学语文教育都指向高考或者中考,又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全社会都热议高考作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那种综合特性、那种与生活实践紧密关联的特性。如果说语文是从这一角度与天下联系起来的,倒是比较合理的。但现实不是这样。现在“得语文”的手段,常常就是简单的应试教学,就是不断刷题。有教师还说,他们要让学生像做数学题那样来做语文题,还有教师的所谓科研,就是研究如何把阅读理解的问答题,转化成回答时的填空题,梳理出几句重复的套话加上有待填入的几个关键词,让学生加以重复操练。所以,“得语文者得天下”,隐含的是一个以刷题手段来获得一个机械复制天下的后果。

  C  语文刷题比数学刷题更糟糕

  杨晓晖: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议延续多年,就语文教学来说,您怎么看?

  詹丹:素质教育虽然也能应对考试,但它需要有更多时间、财力和智慧的投入,收效相对缓慢,也未必能明显体现出来,有些只是在人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构成其终身受用的一部分。而应试教学则不然,它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是通过反复训练,在人的解题的单方面能力上得到一种畸形发展,所以,在短时间内,在解题方面,可能会起到比素质教育更明显的效果。但其对人性的扭曲发展,其对生活趣味的剥夺,其对人的后续发展能力的损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语文的刷题比数学更糟糕。因为我们在解数学难题时,还有可能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但是语文刷题,比如即便是做最有创意的作文题,也沦落为机械化、模式化的套路或者套题训练,以至于作文也成了学生“三怕”之一,败坏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从教师立场看,从事应试教学要比素质教育,操作起来更简便、机械些。就以作文来说,教学生写作的僵化套路或者如何套题,要比通过素质教育来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方便得多。

  D  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阅读”

  陆亚萍:您反对概念地阅读、机械地学习,而提倡心灵的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作家,同时又要从具体的文本出发。但老师本人的经验是受限制的,学生又该怎么办?是否理想的阅读是很难存在的?

  詹丹:是的,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的有限经验都对理解文本带来一定的制约性。但阅读不仅仅是唤醒他们生活的记忆,不仅仅是为了加固他们的生活经验,恰恰有一部分阅读的内容是他们陌生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才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感受。问题是,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尊重文本与自己世界的差异性,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来遮蔽、掩盖或者同化掉一个差异化的世界,或者相反,也不是把阅读得来的感悟来完全驱除自己的生活经验,应是在寻找两者局部的可能融合、或者互相印证中,保留各自的差异,这样的阅读,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是阅读和生活的相得益彰。

  陆亚萍:您重视作品的独特性,并认为认识到作品的个性,对于培养学生自己的个性是重要的。在繁重的应试学业里,这能够做到吗?

  詹丹:当然很难做到。如果需要达成的目标对人的发展、对美好生活的建设确实是重要的,那么我们需要追问的就是,为什么很难做到?为什么这种非人性的应试学业能够如此大行其道?如此难以改变?是不是我们绝大部分人也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成了这种应试学业的助推器?有时候,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爬行,需要爬上十几年,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看到出口的那一片灿烂光明。当然,考上大学,是否真就是一片光明,也不好说。

  E  引导阅读经典取决于教师魅力

  陆亚萍:在谈到《红楼梦》的经典性时,您感叹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发展,学科分类趋于细化。许多技术人才,作为共同的人的特征反而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阶段,他们作为人的应有修养也没有得到好好培育。阅读传统经典,通过一种共同的文化陶冶,在人的层面上进行最基本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人文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呢?

  詹丹:必须承认,有些经典作品,其舒缓的叙事节奏,特别是其价值观,不一定能引起当下学生的兴趣。其实,学生对经典的不感兴趣与对语文课程本身的不感兴趣往往是紧相伴随的,所以,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是教师的责任所在。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许多流行的手段,来吸引学生进入经典作品。比如就《红楼梦》来说,举办作品的知识竞赛,根据作品里的人物性格来推测他们可能的星座,或者把林黛玉的诗词创作改编成流行歌曲,也可以选定某个特定场景,让学生想象其中的一个角色,记一天他(或者她)的日记然后进行课堂交流,甚至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来演出,等等。诸如此类,都能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但有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就是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与其推荐作品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读中学时,读经典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语文教师所引发的。钱梦龙老师既教我们语文也教美术,虽然只教了初中一学期,但他课堂上把李商隐诗歌推荐给我们,还在黑板上写成大字,让我们照着抄写,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后来,一位教初中的美丽的刘老师推荐我读“五四”作家的散文,教高中语文的肖老师推荐我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儒林外史》,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语文教师自己是个爱读经典的人,不但让其全身焕发出一种人文气息,而且能把这种气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爱上经典。这些经典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以后会走怎样的道路。 

  F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何为

  杨晓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思想文化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

  詹丹:他首先应该对语文课本质有透彻理解:语文既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载体,是审美实践的依托,更是文化凝聚和发展的表征,是国人的精神家园。在这一自觉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对语文课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担当。尽管我们一直在提倡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文化的结合问题,但有两种弊病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克服的。一种是无视不同时期的社会差异,把各历史时段的文化因子加以粗暴嫁接,形成一出出恶搞式的闹剧。另一种是无视当代人的基本立场,以所谓原汁原味的文化灌输、以各种“读经”活动,试图让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彻底回到过去。理解传统文化,就是要充分理解文化特定时期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在立足当代社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在与当代人的思想文化有机融合中,给学生的无限发展注入更丰厚的养料。 

  (执笔整理:杨晓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也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光背诵还不够 心灵要有诗歌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光背诵还不够 心灵要有诗歌 2017-02-12 2 2017年02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