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3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任叔与初版《鲁迅全集》(上)
金洪远
■ 1938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内文
  ◆ 金洪远

  1938年8月,距鲁迅先生逝世一年零十个月,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600万字煌煌巨著,共20册,便在上海“孤岛”奇迹般地全部出齐。在出版筹备过程中,王任叔做了大量繁重、琐细的具体工作。茅盾在回忆录中说:“实际上编辑工作,只有许广平、郑振铎、王任叔等少数几个人在做。”初版《鲁迅全集》的背后,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值得细细咀嚼。

  王任叔 “用力为多”

  1936年鲁迅去世后,《鲁迅全集》的出版即被提上日程。1937年5月23日,许广平为此写信给胡适,请他帮忙接洽商务印书馆。胡联系了商务印书馆老板王云五,后因种种原因无疾而终。1937年7月18日成立了纪念委员会,负责整理出版《鲁迅全集》。许广平在会上报告了 《鲁迅全集》的进展情况,还宣布了编辑组成名单。依次为:蔡元培、马裕藻、周作人、许寿裳、沈兼士、茅盾、许广平等七人。1938年,中共地下党为领导上海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纂出版 《鲁迅全集》。受共产党的委派,担任共产党地下文委负责人之一的王任叔参加了这项工作。为了对付国民党的破坏,由蔡元培和宋庆龄分别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的正副会长。考虑到“孤岛”环境十分险恶,《鲁迅全集》的整个编辑工作都是在半秘密的状态下进行,中共党员王任叔就是负有实际责任的负责人之一。虽然年轻,但王任叔具备了丰富的创作和编辑经验。早在1924年10月,23岁的王任叔就担任《四明日报》的编辑,主编副刊《文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11月,小说《疲惫者》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化界重视。1926年7月去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秘书、代科长,在此期间,王任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编纂《鲁迅全集》的工作量十分繁巨。首先将许广平保存的鲁迅著作分类整理,兼顾著作的写作年代,筹划每卷所含字数大致均衡。同时,认真研究鲁迅生前对汇编 《三十年集》的意见,努力使出版的 《全集》符合鲁迅生前的意愿。可以想象,整个编辑工作不啻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据周海婴回忆,鉴于当时日军在虹口一带的肆虐,鲁迅去世前,就“曾提出要赶紧搬离虹口。并嘱咐幼弟周建人到租界去租赁新居,只要他相看中意,不必再让父亲复看,定租便可”。(周海婴《鲁迅与我70年》)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逝世。同年11月上旬,许广平在作家萧军和萧红的介绍与协助下,搬到法租界霞飞坊64号 (今名淮海坊,淮海中路927弄)。那时二萧正住在霞飞坊沿环龙路(今南昌路)一边,是临街楼房的三楼。在编辑《鲁迅全集》的这段时间里,王任叔经常白天从居家虹口的东体育会路赶到淮海坊许广平住处,做鲁迅著作的分类整理和编校,夜晚便伏案撰文为家庭的“稻粱谋”爬格子。1938年春天,他的夫人又生了孩子,家庭花费增加,他依然早出晚归,全身心地投入编纂工作中。有时在晚饭后一手抱着幼儿,一手奋笔疾书,甚至通宵达旦。在编纂团队里,从1938年初起,许广平与王任叔一道,以霞飞坊的亭子间为编辑室,日夜忙于编校,并找出原稿或初版本进行订正。同时,又随时与胡愈之、张宗麟以及胡仲持、黄幼雄、陈明等在底楼客堂碰头,就筹款、出版、发行的具体问题进行商议。

  编纂工作分为四个步骤:一是集稿,将鲁迅先生单行本之外的散佚者集中起来。二是抄稿,王贤桢抄录《集外集拾遗》《月界旅行》《山民牧唱》,邵文镕与家人共同抄录《嵇康集》,郑振铎、吴文祺标点《会稽郡故书杂集》,王贤桢、单亚庐等抄录《古小说钩沉》。三是编辑,参照鲁迅生前为自己文集编的体例,精心设计。这一部分是全集的核心,郑振铎、王任叔、许广平做了主要工作,既考虑到了创作部分,也兼顾译文,可以说基本反映了鲁迅文化活动的全貌,这是编纂鲁迅全集的重头戏。四是校对,除了王任叔担纲外,还有当时还是文学青年的唐弢和柯灵,以及蒯斯曛、林珏夫妇、吴观周、许广平等人。几位年轻的作家夜以继日,为按期付印尽心尽力。

  出版家、作家蒯斯曛先生回忆说,“王任叔当时好像在编《译报》的《大家谈》,此外还有别的工作,是一个忙人,但他在全集的编校上负着相当大的责任。他虽然不是跟我们整天集中在一起工作,但是所做的工作是最多的。单就校对方面说,他就是随身带着清样,有空就看,每天能来跟我们一起工作多久,就来多久。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他急急忙忙钻进许先生家二楼的亭子间,马上坐在他的桌子前,拿出清样就读的那个样子。”(《上海“孤岛”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许广平在《鲁迅全集》编校后记说:“最后一次清样,则由王任叔、蒯斯曛两先生担任。”王任叔的外孙毛裕俭先生对笔者说,外公王任叔有一次在家说,繁重的工作白了自己一半头发,耳鸣不断,忙得连坐黄包车的时候还在审看清样。据周海婴回忆,“全集的日常编校相当忙碌。校对按流水作业,初校二校大家做,末校定稿由王任叔和母亲等人负责。印刷厂打出校样,印在一种薄质纸上,半透光,背面粗糙不能印刷的。校对错字用红墨水,也有用毛笔、蘸水钢笔的。改正后速送印刷厂修改。在校对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具体问题,比如文章有些用字,父亲有他的习惯和历史因素,而校对的朋友也有他的习惯用法,往往按自己的理解改“正”。这样,末校的负责人就比较辛苦,若不对照原稿,只顾一路顺畅地看下去,比错别字更难发现。”

  在国民党军队西撤,日敌尚未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二三年间,在上海租界里展开了一场敌我半公开战斗。1938年《文汇报》2月10日在租界创刊伊始,日伪特务向报社投掷炸弹,当场炸死发行部职员一人,报社同人不为所惧,将大门和窗子拉上铁栅栏坚持战斗。王任叔有感而发,撰写了一篇《真理的被袭》文章,给予日伪势力针锋相对的回击,不日在文汇报社柯灵主持的《世纪风》副刊发表。险象环生的生存环境,当时郭沫若、茅盾等一批文坛领袖人物都到内地去了,留在上海的资深作家郑振铎、王统照、陈望道、夏丏尊等都在蛰居。王任叔竟然署上真名实姓,大写《论民众运动的必要》《怎样回答敌人的恫吓》等文章,骂日寇,斥汉奸,敌伪对他恨之入骨,暗杀上海抗日分子的黑名单上,名列第三便是“王任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人物/新民环球
王任叔与初版《鲁迅全集》(上)
上海方城
工人新村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0王任叔与初版《鲁迅全集》(上) 2017-03-13 2 2017年03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