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束手 求助美企
新德里时间2016年12月5日13时50分,隶属印度西部舰队的“贝特瓦”号护卫舰(舷号F33)在孟买海军修船厂干船坞内检修时突然侧翻倒地,印度军方勘查现场后,首先考虑自行抢救。
“贝特瓦”号倾覆在船坞内,理论上可以采用“干式作业”——使用大型起重机将其缓慢拉正。事实上,印度虽然造船工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不足,却是首屈一指的拆船大国,对于此类事故的处置有一定经验。然而,结果令人沮丧。排水量3800吨的“贝特瓦”号在拆除部分部件和排出积水后的重量接近2000吨,“干式作业”需要使用起吊能力超过800吨的起重机。孟买船坞两侧只有2台起吊能力约200吨的起重机,难以承担重任。印度企业都没有把握在不对“贝特瓦”号舰体造成严重伤害的前提下扶正船体。
在此情况下,印度海军决定向美国立速服公司求助。立速服公司是国际海洋救捞方面的巨头,曾帮助印度海军打捞沉没在孟买海军基地里的“辛杜拉克沙克”号潜艇。在获得印度方面的邀请后,立速服公司与印度军方联合进行了数轮勘查和讨论,并提交了施工方案与报价。今年1月18日,印度海军和立速服签订了价值2亿卢比的合同,约定30天内完成“扶正”工作。
精心准备 一朝“站起”
据印度Zee电视台发布的画面,立速服公司最后采取了“湿式作业”——通过给船坞注水获得浮力,再设法将“斜躺”在船坞内的“贝特瓦”号扶正。这种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减少起重机的负荷,同时利用浮箱或气囊分担扶正拉力,避免舰体在巨大拉力下变形破损;缺点则是会导致舰内进水扩大,不但增加扶正负荷,而且舰内设施也可能因水浸而进一步损坏。
为求稳妥,美国工程师在作业前,先安排印度工人对军舰进行水密和减轻重量的预处理,将舰内液货尽量泄空,移出舰内零散物品(包括将上层建筑和甲板上的装备尽可能拆除)。之后,工人们将舰体左舷门窗、出入口和进排气口等完全焊死封闭,并进行低压气密测试。一切就绪后,施工队用绞盘钢缆挂在捆着舰体的钢带上,在上层建筑左侧挂上浮箱,然后往船坞内缓慢注水。
随着水位上升,舰体逐步浮起,工人再用绞盘将舰体调整到便于作业的位置,同时适当向军舰右舷舱底水密舱室注入海水压载,使舰体重心右移,促进舰体向右倾斜。最后用起重机和绞盘配合作业,拉起舰体,当侧倾角从90度逐渐减少,接近稳性消失角时,美国工程师要求印度工人特别小心。这是因为如果扶正过猛,向左翻到的舰体可能在复原后因惯性而右倾,进而与船坞发生碰撞。事实上,美国人特意准备了制动绞盘,使舰体在整个“扶正”过程都处于缓慢可控状态。
从2月22日夜到23日凌晨,“贝特瓦”号经历了上述过程,终于重新“站了起来”。随后,该舰被移往邻近的杜坎修船厂的船坞,进行进一步检修。按照原本的计划,“贝特瓦”号于去年4月15日开始接受检修与改装,预定于2018年4月15日完工。正因为如此,当该舰发生倾覆事故时,舰艇上配备的反舰导弹和其他武器早已拆除,也没有配备任何弹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扶正”操作的难度。印度海军新闻发言人自信地说:“(‘贝特瓦’号的)舰体情况良好,正在排出部分进水。海军将对该舰损害情况进行全面勘察和评估,原定改造计划和竣工日期将不会受到影响。”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