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鼎山口述历史》——我们能照见过去,照见未来
王海龙
  ◎ 王海龙

  跟董鼎山先生交往较深大约缘于我主编《纽约人文学刊》。那是份学会的年刊,并没有稿费。但是蒙前辈们的眷顾,夏志清先生和董先生等都给过我文章刊载。董先生的文章皆是临时专门替我赶写出来的,替刊物捧场不小;我非常感动。这些年间大约他也读过我的一些东西,于是惺惺相惜,我俩见面话就多起来了。

  董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年大概是年纪大了时常回忆往事。他身体虽然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却在好几年前就时常谈到老年的苦楚时,总是说老了不好。其实那时候他的身体还好,甚至在他九十岁大家聚会时董先生胃口还好能大吃大嚼呢。但估计老年是孤独的,特别是回忆往事的时候,——毕竟,董先生大半个世纪都是在国外度过的;到了老年,他有些想家,有些凄楚。

  就这样,那段时间见了面他总是提起忆旧的话题,而且国内报刊也常约他写点回忆文章之类。董先生趁着能写就陆陆续续写一些。但是,他觉得这样零零碎碎不过瘾,他希望在晚年有个详细些的成绩单总结一下他的人生。

  “口述历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先河者、我们共同的朋友唐德刚先生说的,它并不仅仅简单地是“你说我写”或者是以记录为主的模式,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录和传记、谈话录之类。

  因为,一般回忆录可以由传主自己凭主观记忆塑造自己,不必求真和存真,全然看作者想让读者看到自己哪些内容。而谈话录呢,则可以是闲聊,也可以天马行空说观点、谈见解,不必符合史实及史料;更可以据此标榜为一家之言而不必负文责。但口述历史就不一样了。它并不完全仰赖传主的叙述和回忆(因为传主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者记忆误置、甚至刻意修饰等等原因而背离事实——如唐德刚在写作《胡适口述自传》和《李宗仁回忆录》等书时所论的那样)而是要有大量的研究、史料核实以及史实支撑为基础的。口述者的回忆要符合史实,不能信马由缰、捏造或者曲解历史。而写作者更是要有责任来梳理、筛选、鉴别和澄清史实及事件、人物、心理和社会反响等等,力图以史料为经,以义理为纬来真实、立体地还原历史和呈现真实。

  当然,口述历史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也可以介入历史夹叙夹议说出见解。历史学除了陈述史料外的另一个功能是阐释它,它要求要有史识和对历史事件历史潮流的诠释。当然,有了前面的史实史料做支撑,再来看当事人的回忆、见解和评议;史与论两相对照,自然就可以看出“说书人”的褒贬,这样就会有趣多了。

  对于自己想干的工作,董先生有着孩子似的天真与激动。他很积极地投入这项工作中,有时甚至推着我走。就这样,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尝试了这项全新的计划。应该说,以往我们都没有做过口述历史,但我们是唐德刚先生共同的朋友,而且除了跟唐先生交往外,我们也都喜欢读他的书,对口述历史概念和基本理论不陌生。其次,我是研究文化人类学的,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跟口述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是以从etic和emic的语境中真实记述文化志为目的而立体呈现真实为己任的。第三点也重要,那就是我早年是治文学史和比较文学的,具有文学和传记写作的基本能力、有驾驭文字的敏感和文章学的训练。

  我们的基本工作程序是我们对每一个话题都事先电话沟通。然后我来设计每一次口述内容的框架,定下话题。同时我大量查找资料和相关史实,设计好支架和细节。一般情况下,我会将这些内容事先给董先生传过去,让他先预热思考和准备。因为他毕竟是个九十岁的老人了,我们不能依赖他的即兴发挥和临时的记性。我需要董先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在拿到话题后,董先生跟我讨论设计的内容及可能的增补意见;另外,有些相应的资料他也需要我来帮助寻找。

  待到他大致上准备好,我们就可以见面访谈了。访谈时我做笔记同时也录音。当然,不管我们如何设计,实际口述时仍然会有意外、谈话出圈、旁枝别逸甚至新的话题挤走原来话题和跳跃出新的情况。这些都不算新奇。在这种访谈对话中我们并没有机械地死盯原来话题,而允许有穿插、复调式和跳跃性灵感闪现。但是,因为事前有经过仔细琢磨好的话题初衷,我们当然容易再回到正轨。在行文上,读者们可以看到,我刻意保留了这样跳跃的段落和问答、穿插及口语性的复调式及多声部众声喧哗,以保持原来谈话的口吻和鲜活性。我感到比较得意的是这本书虽然是回忆录和谈观点,但是也在最大的意义上保留了口述中口语的那种张力和临场感。作为一个写文章半生的人,我知道,写高头讲章易,但保留住谈话者的声口和语气乃至于争议、欢笑和诙谐、争论是比较难的。

  因此,董先生每次读我整理完给他看的文稿都非常喜欢、非常激动;而且急不可耐地等着看下次访谈完我的文字如何呈现。

  董鼎山的一生是历史的个案。在他的口述历史里他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他一生、一个人过了几个人的生活,经历了几代人的命运;在风雨如晦的年月以及后来在那个国门封闭、消息闭塞的时代,他替我们亲历、替我们感受、替我们思考、替我们迷茫,并真实地报告他的所思所想。当然,在这里,他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但却应该是能发人深省的。

  董先生有两个祖国,而大家通常只有一个;但对两个他都爱得执着。董先生活了近一个世纪,他经历了民国、抗战、几次国共内战、新中国等几个时代。而在美利坚呢,他又经历了美国的黄金时代、大动荡、大分化、大革命、女权、多元化、经济衰落、走下坡路的时代乃至于美国“摊上事儿”的今天。

  董鼎山就是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读这本书,我们能照见过去、照见沧桑、照见未来。

  董先生是个爱惜书的人。晚年最大的安慰和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文字印成铅字,就是得知自己的观点受到读者的赏识和重视。所以,我以为,对他,我们最好的纪念是读他的书,思考他的时代,了解他的生命轨迹。因为,他的口述历史,其实不只是记录他本人,还应该有他赶上的那个大时代,董先生无愧于这个时代,他活出了精彩。

  (《董鼎山口述历史》董鼎山 口述 ,王海龙 撰写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海湖庄园会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09版:展馆/新民印象
   第A10版:郊野大地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08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0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康健园
   第B1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疼痛与光
《董鼎山口述历史》——我们能照见过去,照见未来
风雨人生 淡然在心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董鼎山口述历史》——我们能照见过去,照见未来 2017-04-09 2 2017年04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