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快四十年,中国人的物质水平不断得提高,中国人民开始走向世界。然而,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插队等负面报道开始在世界各地的网络上被人们所诟病。中国人带着“暴发户”“土豪”的名称被贴上标签。经济的腾飞,暂时还改变不了一些国人的素养,这些都需要时间。肚皮填饱了,大家开始关注健康、关注养生、关注饮食、关注旅游……关注生活的多个层面,但更需要关注教育。这些关注代表着整个中华文化的重新认知。
当重视教育思维成为中国人教育后代的标准、成为普通大众的追求,这个国家的后续力量就在不停地积累、艰固以至兴盛。
中国其实从古代开始,就有教育方面的成果。“读书育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梁启超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国家的希望。纵观古今,教育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头等大事。重视教育,必需重视全人的教育,要有承上启下的连接,才能使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更上一层楼。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明治39年,也就是1906年,日本就开始了普及义务制度教育。日本的小学入学率1906年已经达到100%,就是说日本从1906年开始,就已经消除文盲。直到20世纪末,大学教育也开始逐步普及。日本成功的教育制度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学习。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恢复教育体制,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2005年,开始实施12年制义务教育。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积累,受教育程度比例会越来越高,直追发达国家。
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让一个国家更接近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向于理性,用文明的方式化解问题。它教人学会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理想,找到每个人的价值,从而让整个社会也变得安定和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