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教育的事
郭璇
  郭 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快四十年,中国人的物质水平不断得提高,中国人民开始走向世界。然而,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插队等负面报道开始在世界各地的网络上被人们所诟病。中国人带着“暴发户”“土豪”的名称被贴上标签。经济的腾飞,暂时还改变不了一些国人的素养,这些都需要时间。肚皮填饱了,大家开始关注健康、关注养生、关注饮食、关注旅游……关注生活的多个层面,但更需要关注教育。这些关注代表着整个中华文化的重新认知。

  当重视教育思维成为中国人教育后代的标准、成为普通大众的追求,这个国家的后续力量就在不停地积累、艰固以至兴盛。

  中国其实从古代开始,就有教育方面的成果。“读书育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梁启超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国家的希望。纵观古今,教育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头等大事。重视教育,必需重视全人的教育,要有承上启下的连接,才能使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更上一层楼。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明治39年,也就是1906年,日本就开始了普及义务制度教育。日本的小学入学率1906年已经达到100%,就是说日本从1906年开始,就已经消除文盲。直到20世纪末,大学教育也开始逐步普及。日本成功的教育制度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学习。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恢复教育体制,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2005年,开始实施12年制义务教育。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积累,受教育程度比例会越来越高,直追发达国家。

  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让一个国家更接近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趋向于理性,用文明的方式化解问题。它教人学会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理想,找到每个人的价值,从而让整个社会也变得安定和向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
   第A28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A29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A37版:旅游资讯
   第A38版:旅游资讯
   第A39版:旅游资讯
   第A40版:旅游资讯
   第A41版:旅游资讯
   第A42版:旅游资讯
   第A43版:旅游资讯
   第A44版:旅游资讯
   第A45版:旅游资讯
   第A46版:旅游资讯
   第A47版:旅游资讯
   第A48版:旅游资讯
一扇未曾找到的门
那些教育的事
翰墨因缘 (书法)
小顾与鲜花
故乡的炊烟
春之舞 (水彩画)
崇明游·农家乐
天目看人境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那些教育的事 2017-04-11 2 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