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水军,现在是“黑粉”,网络舆论市场充斥着三教九流,让人捉摸不透。最近“黑粉”群体备受关注,与水军相对应,“黑粉”的商业模式也很简单,即主要通过散布对他人不利的言论,影响形象甚至损害名誉。其实这一现象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媒体最近的报道提及很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职业黑粉头会拉下线,编辑统一文案下发,通过工作量结算工资等。
有组织有计划,加上人海战术这种熟悉的工作模式,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网络江湖叱咤多年却极为低调的水军。大概自微博兴起后,水军就逐渐活跃,给外界留下的印象,除了低廉的回报,还有就是套路化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在娱乐业,围绕影视明星及其相应的影视剧作品,水军们辛勤服务,为他们的雇主维护好形象和口碑。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人们批评某部电影故事不行,水军反驳说影片中某个长镜头暴露出的导演的野心让人敬佩;人们批评演员演技差劲,水军就说他们的偶像很努力,而且没什么负面新闻。总而言之,水军总有一套让人你无力吐槽的辩论逻辑,更让人吃惊的是,在粉丝经济吃香的今天,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收买人心的有效手段。
水军这么多年活跃在网络江湖,尽管水军的行为让人厌恶,它的危害却始终没有得到重视。大家批评它似乎只是针对一种网络风气,批评者经常只是说要净化网络,提不出具体的策略,大致只是一些没用的废话。所以到今天,水军依然活跃在各条阵线上,大家已经习惯了一个充满水军的网络江湖,对于网民而言,若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就必须对那些不明来路的信息保持警惕。
和对水军态度较为宽容不同的是,对如今已经颇具气候的“黑粉”,舆论不乏严厉的批评,甚至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不少批评都援引律师的观点,斥其行为构成网络暴力,甚至涉嫌犯罪。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别,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水军针对的是大众,其行为往往等同于吹牛,即便产生不好的影响,会左右大众的判断,但具体的某个人,这种影响似乎又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黑粉”不仅会左右大众评价,更主要在于对被黑人名誉的影响,因为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影响容易放大,也很好测量,其性质就和水军的行为截然不同。
上述差别可能使得法律会重视“黑粉”群体及其行为,而对于网民而言,在这样一个充斥水军和“黑粉”的网络环境中,毕竟水太深,长期混迹网络的人不会轻易相信那些人为制造出来的口碑,而对于那些莫名的唱衰,也习惯打一个问号。有没有办法治理这种网络乱象?相对法律对水军、“黑粉”持何种态度,更让人期待的可能是技术的作用,比如,有的网站会通过技术手段识别水军,从而降低其言论和评价的权重,所以这类平台的公信力相对受认可。对于网民而言,出于对公信力的追求而对水军、“黑粉”有所防范,这俨然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互联网用户体验。